人民會客廳——
AI賦能協同育人新范式:以溫暖技術護航成長之路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也是教育的第一課堂。當前,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AI與教育的融合,也為家校社協同育人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艷與學而思執行總裁位晨做客《人民會客廳》節目,就“AI賦能家校社協同育人”這一主題展開探討,兩位嘉賓認為,AI為教育帶來了全方位改變,在發展過程中,需注重科技與情感的平衡。
深度變革:AI重塑教育新生態
“AI的迅猛發展使其深度融入教育領域,給教育生態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孫宏艷表示,在教學內容上,傳統教學依據大綱和教師備課提供知識點,而生成式AI能根據學生需求源源不斷地生成跨學科內容。
孫宏艷認為,教學關系也因AI發生轉變。以往師生是自上而下的關系,如今則演變為“人-機器-人”的新型關系,這將影響整個教育范式。在教學評價方面,傳統評價多依賴教師主觀判斷和結果性評價,而AI的加入使評價更加精准,能夠依據學生的提問和學習過程進行動態評估,有助於教師調整教學方案。此外,教學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和平等化,人工智能的介入促使老師採用更靈活的教學方式。
對此,位晨認為,人工智能有望打破教育行業的“不可能三角”,即實現大規模、高品質和個性化的統一。以學而思的實踐為例,其研發的九章大模型已融入上課系統、學習機等產品中。通過大模型,能夠精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找出知識薄弱點,並推薦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實現舉一反三。同時,該模型還能幫助批改作文、輔導英文學習等。她表示,實踐証明,幫助學生的課業學習,還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提問能力,培養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的習慣。
協同共進:AI重構家校社新責任
在家校社共育的背景下,AI的發展對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教育中的角色與責任提出了新的要求。
孫宏艷認為,家校社協同共育已上升為國家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理念。政府部門需出台政策、盤活資源,多部門協同參與育人工作﹔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利用專業優勢,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對家長進行教育指導﹔家庭則要積極承擔教育責任,不能將教育職責完全推給學校﹔社會方面,社區可開展家長指導學校,提供孩子社會實踐場所﹔互聯網平台應開發適合孩子的綠色產品﹔媒體要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AI為家校社協同共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例如,教師需要具備數字協作和課程設計能力,將AI要素融入教學﹔家長要了解孩子使用AI產品的情況,及時反饋風險﹔學生則面臨AI換臉、信息泄露和過度依賴等問題。
位晨表示,在家庭場景中,學習機等AI產品能幫助家長和學生解決實際學習問題,提高學習效率。但家長依然是教育的重要一環,需要引導孩子正確使用AI,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和提問精神。家長要給予孩子正能量反饋,鼓勵孩子主動學習、從解題轉向解決問題、從被動接受答案轉向主動提出問題。
平衡之道:AI融合科技情感新思考
在AI賦能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平衡科技與情感是關鍵問題。孫宏艷認為,技術發展容易讓人忽視孩子的情感與精神需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多次強調,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能因技術而忽視教育的本質。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導致孩子情感缺失、社交減少,影響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甚至反過來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
為解決這一問題,孫宏艷建議家長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搞好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學習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二是過好日子,注重生活教育,富養孩子的精神世界﹔三是夸好孩子,鼓勵孩子主動學習和上進﹔四是立好規矩,尤其在AI廣泛應用的當下,要引導孩子正確使用AI。
“科技雖能提高效率、減輕負擔,但無法替代情感陪伴。”位晨也表示,AI可承擔傳授標准化知識的職責,而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激發興趣以及人際交往等情感互動方面,仍需老師和家長的深度參與。在產品設計中,應注重引導孩子與家長進行情感交流,但最終情感交互還是要回歸到面對面的溝通。
展望未來,孫宏艷認為,AI與教育將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融合,為教育公平、教師和家長能力提升以及教育評估監測等方面提供支持。位晨則期待AI能在尊重教育本質和倫理的基礎上,實現個性化學習、情感陪伴等功能,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得力伙伴。但無論AI如何發展,都不能取代教育,而是作為輔助手段,助力教育實現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目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