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降低非利息成本 讓民企融資“體感”更好

蘇向杲
2025年05月20日08:46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今日視點:降低非利息成本 讓民企融資“體感”更好

5月20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提到,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按照市場化、可持續發展原則開發和提供適合民營經濟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為資信良好的民營經濟組織融資提供便利條件,增強信貸供給、貸款周期與民營經濟組織融資需求、資金使用周期的適配性,提升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和便利度。

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技術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對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提出,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當前,非利息融資成本難以下降,是部分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民營企業主要通過貸款獲取融資,貸款的綜合融資成本由利息和非利息成本構成,近年來利息成本持續下行,但非利息成本較難下降。《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近年來貸款利率明顯下降,3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處於歷史低位。但非利息成本涉及多個收費主體,收費名目多、不透明,層層疊加,導致部分企業“體感”的融資成本仍較高。

因此,降低非利息成本是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的關鍵一環。筆者認為,各方宜持續發力,降低非利息成本,讓民營企業融資“體感”更好。

其一,金融機構宜多維度提升對民營企業信用水平的評估能力。

非利息成本推高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報告》提到的一個案例顯示,某中小企業綜合融資成本5.16%,其中支付給銀行的貸款利率為3.5%,非利息成本合計為1.66%,佔綜合融資成本32%。非利息成本包括抵押費、擔保費、中介服務費等,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銀行與民營企業的信息高度不對稱,銀行需要通過外部增信來放貸。

從這個視角來看,銀行機構提升對民營企業信用水平評估能力,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資成本。目前,部分互聯網銀行依托AI建模技術,將企業主信用畫像、產業鏈生態位、稅收社保數據等多個維度納入風控模型,正在改寫“無抵押不貸款”的傳統劇本。未來金融機構宜持續加強對科技的應用,打破銀企信息壁壘,降低非利息成本。

其二,金融機構需持續完善激勵考核機制。

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佔絕大多數,這類企業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違約成本低等特征。銀行對這類企業貸款時要求擔保介入的一大原因是信貸員頭頂追責機制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此,完善激勵考核機制對降低非息融資成本也至關重要。當然,完善激勵考核機制不是忽略商業可持續性,而是在不放鬆風控的前提下,不斷提升容錯糾錯機制。當銀行從業者在放貸時既能獲得正當激勵,也能確保盡職免責,民營企業的非利息融資成本有望持續壓縮。

其三,強化監管,形成政策合力。

一方面,非利息成本的治理已超出單一金融范疇,亟待形成“大監管”格局。例如,近年來多地試點的“銀稅互動”,幫助民營企業將“納稅信用”轉化為銀行信用。未來,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進一步加強財政貼息、數據共享等政策工具的組合運用,才能構筑起降本增效的系統工程。另一方面,加強對非利息成本的監管也很重要,部分非利息成本“藏”在綜合成本中,企業難以察覺,稀裡糊涂地支付了額外費用。監管部門需進一步提升融資收費透明度,壓縮非利息成本空間。

總之,降低民營企業非利息融資成本有利於激發我國市場活力,為產業升級提供長效支撐。此舉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落實深化,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舉措。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