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精准滴灌實體經濟 銀行筑牢資產質量根基

近日,多家銀行陸續發布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針對當下投資者關心的信貸業務、資產質量、業務戰略規劃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同時也透露了未來的戰略布局方向,引發市場關注。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密集回應投資者關切是出於多重因素的考量。當前,銀行業面臨淨息差收窄、信貸需求不足及資產質量承壓等挑戰,主動溝通可穩定市場預期並傳遞穩健經營信號。同時,監管部門強化信息披露要求,鼓勵銀行通過投資者互動展示戰略轉型成效,以提升市場信心。
積極響應政策號召
在信貸業務領域,各家銀行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精准錨定重點領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從多家銀行最新披露的信息來看,民營企業與普惠金融成為年內信貸支持的重點,對公業務也成為銀行發力的重點。
齊魯銀行管理層在近期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明確表示,將緊跟國家和省市戰略部署,夯實對公業務戰略支柱作用,加大對新型制造業、重點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鄉村振興等領域支持力度,發力省屬國企、上市及擬上市公司、民營百強企業及縣域優質客群,保持對公信貸投放穩健增長﹔同時,全面推進零售“二次轉型”戰略,加大消費貸款拓展力度,調優個貸業務結構。
杭州銀行也透露,2025年信貸資源將持續聚焦主流市場、主流客戶及主流資產,尤其會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科技文創企業和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對公信貸支持力度。
滬農商行則將信貸投向與金融“五篇大文章”緊密結合,堅持“五個優先”原則——優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先助力科創企業成長,優先支持民營經濟,優先支持民生需求,優先投入收益更高領域。“在嚴守風險底線的前提下,我行制定了全年500億元的信貸增量目標,同比有所提升,增速將維持在6%至7%的穩健區間。”滬農商行管理層表示。
紫金銀行也表示,今年該行將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續轉型,進一步加大對普惠、科技、綠色金融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目前對公投放較多的行業主要為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建筑業。
據記者梳理,從各家銀行近期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可知,多家地方銀行把控風險當作年內信貸投放首要考量,更加注重信貸投放的質量,力求實現量質齊升。
資產質量整體良好
資產質量是銀行穩健運營的關鍵,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從多家銀行近期公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不難發現,行業資產質量整體良好,預期穩定。
齊魯銀行管理層表示,該行資產質量持續向好,無存量風險包袱且新業務不良生成較低。進入2025年,其資產質量進一步優化,截至一季度末,不良貸款率1.17%,較年初下降0.02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1.03%,較年初下降0.04個百分點,預計全年資產質量將保持平穩改善趨勢﹔杭州銀行管理層也透露,該行信用風險上升壓力也有所提升,但仍控制在年初的預期范圍內。2025年一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維持在0.76%,撥備覆蓋率高達530.07%,資產質量優異,並且對維持資產質量穩定充滿信心。
多家銀行表示,將持續強化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動態監測、精准識別風險,確保資產質量穩中向好。
在業務戰略規劃上,各銀行立足自身定位,展現出差異化發展路徑。
蘭州銀行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表示,2025年著力推動戰略規劃收官,持續開展“1363”戰略布局,並根據實際情況優化調整戰略規劃落地方案,同時還在探索未來發展方向,為制定新一輪戰略規劃做准備﹔江蘇銀行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變”導向,在服務實體經濟上持續發力,聚焦“五篇大文章”,積極做好信貸資產及各類優質資產投放﹔負債端統籌“降成本”與“穩增長”,拓展結算性低成本負債來源,推進“穩存、增存、優存”﹔大力推進代理代銷、托管、承銷、代客等非息收入業務的拓展。
面對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環境的變革,部分銀行還將目光投向數字化轉型新賽道。
成都銀行明確提出,將深入推進數字化賦能,致力於構建模式科學、流程高效、技術先進的行業一流智慧管理體系,以數字化轉型驅動高質量發展。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信貸投放、資產質量、業務戰略規劃成為銀行關注的焦點,從商業銀行個體來看,若能從戰略層面系統化思考並應對這些問題,主動布局、搶佔先機,依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田利輝認為,當前銀行業面臨諸多機遇。政策紅利釋放、特色化戰略推進以及綠色、科技領域的政策支持,都為銀行發展提供了動力。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與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助於優化銀行負債成本,推動重點領域信貸投放。頭部銀行可憑借資源優勢拓展財富管理等非息收入業務﹔區域銀行則應立足本地,聚焦特色產業,構建競爭護城河。此外,政策對綠色信貸、科技金融的支持,也為銀行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