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結構可讓電子設備“冷得更快”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蓋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楊榮貴與其在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團隊,制備出一種可大規模生產的多級有序穿孔結構銅網,其散熱能力優於已報道方案。相關論文近日刊發於《細胞報告物理科學》。
面對一個發燙物體時,我們很容易想到的降溫方式,就是在表面噴洒液體,或干脆將它浸沒在液體中。這就是經典的兩相散熱機制:毛細蒸發和池沸騰。“智能手機等產品用的是毛細蒸發方案,用封裝液體的均溫板進行散熱﹔智算中心的高性能芯片,大多採用池沸騰方案,浸沒在液體中。”楊榮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毛細蒸發方案中,液膜較薄,容易蒸干,傳熱極限較低。池沸騰方案中,液體在高溫表面產生氣泡,氣泡浮升帶走熱量。但當表面功率過高時,氣泡大量產生后又被液體壓住,形成一層覆蓋發熱面的氣體膜,從而影響散熱。
楊榮貴此前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液膜沸騰的概念。他們利用微結構表面在毛細液膜中引入有效的氣泡核化位點。在液膜沸騰過程中,液體通過毛細抽吸作用自發輸運至需要散熱的高溫表面,氣泡則在毛細液膜內部成核並生長。
此次,團隊又創新性提出了多級有序穿孔(HOP)結構。論文第一作者李鵬堃介紹,他們通過三步簡易工藝實現高效液膜沸騰:先在銅網上制備穿孔陣列,再通過熱擴散鍵合將多層銅網與銅基板牢固結合,最后利用化學蝕刻在銅網銅絲及基板表面構建微孔穴結構。銅網層間形成的間隙構成低阻力的液體流道,顯著增強了毛細輸運能力﹔高密度微孔穴作為氣泡成核位點,促進了沸騰起始﹔激光穿孔則引導氣泡沿定向脫離,讓其快速離開不滯留。
這樣的結構可以讓氣泡產生得更快、更多,離開得更果斷。實驗表明,HOP銅網性能超越現有文獻報道值,HOP表面在5×5平方毫米的加熱區域上創造了新的被動式熱管理散熱紀錄。
團隊制備的這種銅網在電商平台就能買到,所需工藝也是已經大量用於規模化制造的激光穿孔技術。“它制備難度低、成本低,具有極大工業化潛力。”楊榮貴表示,HOP為開發新一代革命性散熱技術提供了重要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