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至中衛段貫通投產


科技日報訊 (記者頡滿斌)記者7月1日從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集團”)獲悉,國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氣發展規劃重點項目——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中衛)甘寧段日前成功投產。至此,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中衛)全線貫通投產,對於我國提升國際油氣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西氣東輸四線是繼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三線管道之后,連接中亞和中國的又一條能源戰略大通道。工程採取分段建設,吐魯番至中衛段是西氣東輸四線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全長1745公裡,佔總長過半,途經新疆、甘肅、寧夏的17個縣(市),管徑1219毫米,設計壓力12兆帕。工程投產后,年輸氣能力達150億立方米,折合替代標煤2700多萬噸,減少碳排放約5000萬噸,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年輸送能力將達到千億方,顯著提升天然氣跨區域調配能力。
本次投產的甘寧段管道長1162公裡,起自紅柳壓氣站,止於中衛聯絡站,與西部原油管道、西部成品油管道、西氣東輸二線、西氣東輸三線4條油氣管道長距離並行敷設,交叉穿越點密集。管道沿線地質條件復雜,地貌以戈壁荒漠為主,自然環境惡劣。近70公裡管道橫貫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寒暑溫差可達80攝氏度,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800多倍,生態異常脆弱,給工程建設與投產帶來多重考驗。
面對極端氣候與復雜地質條件,國家管網集團開展技術創新、施工創新、管理創新。據悉,項目全面推廣和應用管道建設科技創新成果,在沿線7處地震斷裂帶採用管徑1219毫米、X80高鋼級的大應變鋼管,有效提高大輸量長輸管道在復雜地區應對地震變形的能力。項目大規模推廣應用18米等規格加長管,與使用常規鋼管相比,合計焊口減少6000道,焊口降幅達28.5%。項目全面推行全自動化焊接、全數字化檢測、全機械化防腐,焊接一次合格率達99%以上,較傳統手工焊接效率提升3倍,焊縫成型精度、管道測徑數據精度、施工質量效率均有效提升。
國家管網集團甘肅公司黨委書記蔣金生表示,西氣東輸四線將和西氣東輸二線、三線聯合運行,進一步完善我國西北能源通道,有效增強管網系統供氣可靠性和靈活性,將更多中亞氣、新疆塔裡木上產氣和新疆煤制氣輸送到我國環渤海、中部和東南沿海地區,助力優化區域能源結構、改善大氣環境、推動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