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以"三大體系"為抓手 加快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


人民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王仁宏)洪澇災害是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水災害風險加大,防風險保安全形勢更趨嚴峻復雜。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提出要“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
如何理解這一新格局?“加快構建流域防洪減災新格局,就是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價值理念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著力構建現代化洪澇災害防御‘三大體系’,系統提升洪澇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增強應對極端暴雨洪水的韌性。”水利部副部長陳敏在今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表示。
據介紹,現代化洪澇災害防御“三大體系”主要包括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洪澇災害防御工作體系。
在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方面,將健全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通過綜合運用蓄洪、滯洪、泄洪、排洪等綜合措施,增強對洪水的主動調控能力。
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將優化氣象水文監測站網布局,增強雨水情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實現延長洪水預見期和提高洪水預報精准度的有效統一。
健全洪澇災害防御工作體系,構建責任落實、決策支持、調度指揮“三位一體”的洪澇災害防御工作機制,增強極端暴雨、特大洪水、重特大險情災情的應對處置能力。同時,依法加強蓄滯洪區管理和水庫庫容管理,留出行洪排澇通道和蓄滯洪空間。
陳敏表示,今年,我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特征明顯,全國都進入了主汛期。水利部圍繞這“四不”目標,重點部署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水旱災害防御各項責任制,特別是針對小型水庫等薄弱環節,指導督促地方逐庫落實防汛行政、技術、巡查“三個責任人”。
二是入汛以后滾動加密雨水情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直達防御一線。
三是強化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依托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滾動開展洪水演進數字推演,迭代優化調度方案,系統、科學、安全、精准調度流域防洪工程體系。
四是抓好重點環節防御措施,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嚴格落實人員轉移“誰組織、轉移誰、何時轉、轉何處、不擅返”5個關鍵環節的責任和措施﹔強化中小河流堤防巡查防守,做到險情搶小、搶早、搶住﹔強化中小水庫安全度汛措施,確保水庫不垮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