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金“小三通”航線忙 連接兩岸百姓“生活圈”


“五通客運碼頭的廈金‘小三通’航線服務好、很便捷。”生活在台北的許先生表示,自從一年前乘坐該航線往來大陸,他就喜歡上了這條“黃金通道”。
碼頭距離廈門國際機場僅7公裡,距金門水頭碼頭僅9.7海裡,海上航行僅需30分鐘,是打造廈金“半小時交通圈”和“一日生活圈”的關鍵樞紐。
五通客運碼頭承載著兩岸民眾之間密切往來的現實需求。自2023年1月7日復航以來,廈金航線的客流持續攀升。2024年全年航線累計運送旅客125.3萬人次,同比增長74.9%﹔今年1月至4月,出境264879人次,入境263599人次,共528478人次,同比增長45.36%。
中午時分,在廈門五通碼頭出境查驗大廳,提著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們正有序排隊候檢,准備搭船前往金門。“增開航次以來,每天線上線下大概有一兩百名旅客來咨詢,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五通客運碼頭乘客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盡管增加了班次,船票仍然緊俏。
便利、快捷、實用,是旅客們對五通航線最直觀的感受。
“五通客運碼頭的航線價錢便宜,現在班次又多了,幾十分鐘就能等到船班,一張証件就能快捷出行,就像坐公交一樣輕鬆。”廈門市民孫女士表示,現在去金門旅游往返非常方便。
10分鐘即可通關登船,30多分鐘直航金門,五通客運碼頭極大便利了兩岸民眾的短途往返與頻繁交流。
台胞黃先生表示,他幾乎每個月都會來往廈金兩地。“一些朋友第一次乘坐,出發前總擔心手續、証書沒辦全。這個時候我都會鼓勵他們大膽來,手續在廈門口岸都能辦。”黃先生說。
這條通道的便捷,遠不止於航程短、船班多。
自啟用以來,五通客運碼頭持續推進設施建設和智能化升級,已發展成為集岸線泊位、現代化候船樓、自動化通關系統於一體的綜合性口岸平台。旅客可自助辦理登船手續,實現人臉識別、人証對照與無紙化通關。碼頭配套設施日益完善,設有銀行兌換點、通信服務點、台胞咨詢處等服務窗口,涵蓋出入境、金融、通信等49類事項,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一站式”服務體系。
為了進一步優化通關體驗,五通碼頭還在運營管理上引入精細化機制。例如,針對特殊大件行李推出“一船一策”模式,不同船型設有專門的承載標准和積載區域,讓大件物品的運輸既安全又高效。如今,台胞劉女士常常與朋友們結伴從金門前來廈門騎行,她說:“現在連自行車也能提前登記運過去,我們每個月都會來騎一次。”
在客流激增和服務擴容的背后,是五通客運碼頭始終堅持的“融合發展”定位。以金門為中轉站,旅客可前往台北、高雄、台中、台南、澎湖等地,實現兩岸間的多點自由流動。這一模式對旅游團體尤具吸引力,也日益成為台胞回鄉探親、學子入學、商旅通勤的重要選擇。
截至2024年底,廈金航線已累計運送旅客超過2176萬人次,佔福建“小三通”總量九成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通道”。
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五通客運碼頭不僅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梁,更是一條聯通親情、共創未來的紐帶。這條由“通航”邁向“通心”的水上走廊,正見証著兩岸民眾交流不斷升溫,也書寫著新時代融合發展的“鷺島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