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王建冬:錨定定價“牛鼻子” 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

2025年07月07日17:07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許維娜)“數據要素乘數效應有望催生十萬億級市場,而公共數據定價是激活要素市場的關鍵支點。”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在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指出,當前需以公共數據價格形成機制為突破口,牽住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牛鼻子”。

王建冬表示,公共數據兼具公共屬性與市場價值,其定價與流通是完善社會治理和提升政府數字化服務的重要路徑。隨著數字經濟重塑全球競爭格局,2019年數據被正式納入生產要素范疇,“數據20條”明確要求推動公共數據按政府指導定價有償使用。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已形成從政策研究到地方實踐的全鏈條突破:支撐出台《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價格形成機制》,將運營服務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目錄﹔在福建探索“補償成本+合理盈利”定價模式,相關經驗獲央視報道﹔建立全國數據資產圖譜網絡,在十地數據交易所開展價格監測,並啟動數據資產評估與人才培養體系。

針對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的定價機制,王建冬闡釋了“成本加成法”的核心邏輯:各級價格主管部門通過成本監審核定運營機構的准許收入,運營機構可在范圍內自主定價並備案,同時需嚴格區分公共數據的有償與無償使用場景。這一機制既保障了公共數據的公益性,又通過“政府指導+市場調節”激活了要素流通活力。

面對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長期挑戰,王建冬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建立公共數據有償使用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的收益反哺機制,探索政府機構“四定”改革(在定編、定崗、定責基礎上增加“定數”),形成數據治理全閉環﹔以公共數據價格為基准構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體系,為企業數據、個人數據定價提供參考﹔當前以成本法快速確立公允價格,待市場成熟后逐步引入市場法、收益法,形成動態迭代的定價機制。

“公共數據定價既是改革突破口,也是全球數據治理的中國方案。”王建冬表示,隨著定價機制的完善,將推動形成“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的數據要素市場新生態,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責編:孫紅麗、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