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我國首個“類月球地下空間”教學實習基地落成

2025年07月08日10:44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 (記者趙竹青)近日,由北京大學牽頭,聯合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吉林大學等9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鏡泊湖火山地下熔岩管道,建立了我國首個“類月球地下空間”教學實習基地。

“月球表面環境極端惡劣,而月球地下空間則因環境相對穩定而兼具科研與戰略價值。鏡泊湖的火山熔岩管道是地球上最接近月球地下環境的地質構造之一。”教學實習基地負責人、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嘉琪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前瞻的研究,為國家探月工程提供支持,同時為培養復合型行星科學人才搭建一流平台。”

類月球熔岩管道綜合科學探測。受訪者供圖

類月球熔岩管道綜合科學探測。受訪者供圖

該基地的教學科研工作具有鮮明的科學與工程的交叉特色,涵蓋地質勘察、地下結構CT成像、具身智能巡檢、數字孿生等前沿領域。

“針對月下熔岩管等復雜崎嶇地形條件,我們研發了兩款探測機器人原型機:一款是‘食蟻獸’可移動柔性臂機器人,採用了柔性機械臂與剛性移動平台結合的獨特創新結構設計,側重於在復雜環境中自主探索與多功能操作﹔另一款是‘蠑螈’可變形軟體輪足機器人,善於在復雜地形中靈活移動與環境勘查。我們希望可以借助‘類月球熔岩管環境’實地測試兩款原型機的性能表現,為深空探測中的具身智能技術發展提供關鍵實驗支撐。”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團隊負責人仉尚航說。

北京大學還聯合西北大學、香港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在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的隕石坑,建立了“隕石坑比較行星學”教學實習基地。隕石坑是太陽系天體表面的普遍特征,通過對我國境內隕石坑的深入研究,為理解其他天體的撞擊坑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參照。

這些基地的建設,不僅為行星科學教學與科研提供了平台,還以“地球版月宮”為切入點,向“太空採礦”等月面資源原位利用技術邁出堅實步伐。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黃鐵軍此前在北京智源大會上表示,“具身智能有望代替人類從事不願干、危險的勞動,但這並非具身智能的終極目標。人類從地球演化出來,生理上不適合移民到其他星球。2045年具身智能有望全面超越人類,代表人類走向星際。”他認為,“類行星環境不僅是人類教學實習基地,還是具身智能奔赴星辰大海的訓練實戰基地。”

北京大學地外樣品研究中心主任、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沈冰表示,“探火探月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闡述的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的重要內容。要建設行星科學強國,必須實現‘科學-技術-工程’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香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聯合中心教授趙國春認為,這一系列“類行星環境”教學實習基地的落成,將激發全社會對我國深空探測事業的關注,成為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培養更多人對宇宙探索的興趣和熱愛,同時作為行星科學研究的“創新試驗田”,有望助力我國在月球和其他行星科學領域研究的發展。

(責編:趙竹青、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