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電力科學研究院:聚焦多元使命 開啟城市電網發展轉型新程


近年來,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黨委始終牢記“標杆示范、創先引領”工作定位,依托廣州電網設備技術監督單位和科研主體——廣州電力科學研究院,實施一系列變革、設計一整套機制、出台一攬子舉措,全面開啟城市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發展轉型新征程。
聚焦技術監督責任,服務電網守初心
與網省公司電科院不同,廣州電科院始終堅持以直接服務生產為首要職責,多輪改革后目前仍保留500kV變電站預防性試驗和全局423座110kV及以上變電站診斷性試驗業務,並負責監督各變電運行單位試驗規范執行,有力保持全局試驗專業整體水平,一定程度上也避免核心業務脫實向虛。
近兩年,該局數字生產建設全面提速,一批成熟狀態感知技術得到規模化應用,設備運檢模式隨之發生重大調整。為有效應對新挑戰,電科院緊扣設備資產全周期關鍵環節數智化,持續升級打造設備閉環管控中台,進一步強化其在生產業務關鍵環節的作用。比如,依托電網管理平台統一數據底座,上線南網首個數字品控系統,已接入十余家供應商生產制造數據,實現監造全流程數字化管控。通過採取“線上監控+線下監督”,以及建立資產全周期后端發現共性問題向設計選型前端反饋的協同機制,僅2024年工作效率就大幅提升60%,發現問題也更加精准。
同時,全面升級設備狀態監測和評價中心,建成國內省會城市規模最大的在線監測系統,上線南網首個防內澇預警與輔助決策系統,實現線上自動推送差異化巡維計劃准確率達98%。與指揮中心有機融合,並按調度員標准常態開展24小時值班監盤,節假日和非工作時段設備狀態有人“實時盯”。持續迭代監測、量測、運維等多專業數據融合分析算法,兩年來通過設備監視發現重大運行缺陷20余起。“港口站10kV#1變低501開關分閘時間達340ms,遠超注意值和歷史數據,初步診斷為開關機構卡阻。該設備為一級保供電設備,建議盡快停電檢查!”今年度夏期間電科院狀態評價中心監盤員孔令明敏銳察覺到可能存在拒動風險,第一時間吹哨預警。后經停電檢查確認隱患,十五運一級重要用戶停電風險及時得到消除。“得益於大數據分析技術,過去設備監盤像大海撈針,現在能輕鬆捕捉到一些過去僅靠傳統預試定檢也發現不了的設備早期潛伏性故障。”孔令明表示。
聚焦央企使命擔當,爭做創新排頭兵
一直以來,廣州電科院結合生產所需開展應用創新,在狀態監測、電能質量等領域實踐經驗豐富。公司黨組提出,要進一步拉大科研框架。針對過去創新投入“小而散”、生產科研“無法兼顧”等問題,整合氫能中心、試研院、城市電纜實驗室等創新資源,組建廣州電力科學研究院,探索成立南網首批4個實體化實驗室。比如,植物油和環保真空開關是廣州電科院優勢科研方向,也是公司要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研究領域,綠色環保電工材料及裝備實驗室正是在整合上述創新資源的基礎上成立的。但在過去,綠色環保電工材料及裝備研究團隊成員分散在資產技術部、理化試驗所等不同部門,創新攻堅合力不足。“由於平時團隊成員還承擔不同性質的業務工作,屬於‘兼職’做科研。需要進行問題研討時,往往只能利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效果也不佳。”該實驗室技術總監宋浩勇表示。現在研究團隊已經從原來大量的日常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可以心無旁騖投入其中。日前,宋浩勇所在團隊研制的220kV及以上植物油變壓器成功入選2024年度工信部首台套裝備。
為加強創新規劃統籌,提供統一共性創新服務供給,電科院引入平台型組織建設理念。通過內設科技服務業務中台(創新發展部),上線科技項目監控數據中台,為前台創新單元賦能,助力實現兩個80%(實驗室80%為科研人員、80%時間做科研)。比如,氫能中心團隊27人,人均科研經費300萬,連續3年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是公司唯一專注電氫研究的機構。融入到電科院大平台后,雖然撤銷了一個綜合部,但撤部不減編,更重要的是為創新人員“鬆綁”,重復性接待性事項較以往大幅減少,原來各業務所的軟硬件平台向各實驗室完全開放共享。在過去,到南沙小虎島示范工程參訪的人員絡繹不絕,有時一周3至4次,接待工作讓張行和他的同事們“十分苦惱”。“背靠電科院大平台,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我們現在可以把精力盡可能多地放在組織科研上。”氫能中心張行說到。今年以來,電氫研究團隊發布了《電氫協同發展藍皮書》,中奧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又獲立項,自主開發的百千瓦級可逆固體氧化物電池裝置順利投產。
在實驗室籌備階段,如何避免創新研究“紙上談兵”,電科院給出了“雙協同”解決方案。探索設置兩個委員會(管理和技術)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保障實體化實驗室科研方向與生產所需緊耦合。比如,城市電纜技術與系統實驗室是由該局輸電管理所劃轉至電科院的創新前台單元,目前實驗室主任仍由所負責人擔任。“實驗室的科研規劃由兩個委員會說了算,電科院不干預具體的科研活動,而是更多作為中台角色供科研資源協調和保障。”電纜實驗室技術總監黃嘉盛表示。今年,在電科院的牽線和支持下,電纜實驗室和北京懷柔實驗室共同申報了500kV陸上電纜絕緣材料國產化重大專項定向任務。另一方面,從黨組織的角度將兩個業務相近有一定交集的業務所和實驗室進行融合。比如,高壓試驗所和電纜實驗室建立聯合黨支部,又通過“區崗隊”多種形式組成跨部室的技術監督黨員小組,實現優勢互補。現在,全局輸配電纜專業技術監督等職責也賦予電纜實驗室,其在電科院大平台下面向主配網單位開展技術監督更加順暢。
公司黨組出台科技創新“十新”行動以來,廣州電科院積極答題。要找准實驗室、業務所及新致力公司定位,分別聚焦基礎、應用及產品創新,有組織體系化做科研。過去,創新項目多以自下而上為主,現在上下要結合起來。“一個好的創新課題在立項前,我們還會審慎評估項目定位精不精准以及項目承接單位合不合適。”電科院創新發展部經理蘇海博表示。科技服務中心將組織第三方,緊扣“科學路線、工程路線及商業路線”三者綜合最優,特別會從產業控制力和技術先進性角度對比分析,根據四維象限評估結果分類施策,實現創新項目全周期跟進。比如,電能質量治理是柔性配用電實驗室優勢科研方向,經過十多年積累形成了並聯型電壓暫降治理裝置和台區電能質量綜合補償裝置多款明星設備。該實驗室今年提出石墨烯電容器和3.3kV自主可控SiC國產器件兩個重點方向。石墨烯電容器主要用於對現有治理裝置小型化節能化改進,項目定位為產品創新,放到新致力公司更有利於從市場的角度來評判創新成效。目前通過公司橫琴數字零碳共享實驗室鏈接,與澳門太赫茲公司達成合作研發意向。而3.3kV自主可控SiC國產器件研發,項目定位前沿基礎裝備創新,有一定風險但前景十分廣闊,暫時放到實驗室將獲得持續穩定的支持,有助於加快實現由0到1的突破。日前該項目依托低碳高可靠城市配電網示范工程(智能電網2030專項)獲得了近3000萬經費支持。
該局黨委提出,要加快釋放生產組織模式變革紅利,引導更多熟悉生產的優秀人才到電科院創新創業。在政策支持下,“拉長板凳”和“拓展帶寬”多項引才組合拳在電科院迅速落地。一方面,探索設置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員崗位,加快培育建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戰略研究隊伍。設立一級至三級研究員(最高崗級達23崗),以及一級至三級助理研究員。同時,符合條件的可直接聘任相應層級的研究員崗位。另一方面,在實體化實驗室設置技術總監(20-21崗)、創新研發工程師崗位序列(17-20崗)。謝堅偉來自廣州從化供電局,從事過配網規劃、運行、檢修多個生產崗位,是去年通過公開競聘到崗的17名創新研發工程師之一。“過去是掌握痛點問題在哪裡,現在到實驗室可以把原來很多好的創新思路付諸實踐,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創新崗位序列與現有崗位體系銜接,能夠實現崗位序列之間橫向流動。正是這種靈活的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和寬鬆的科研環境,讓更多熟悉生產業務又有想法的青年人才勇於嘗試、敢於“試錯”。此外,還充分用好公司各項攬才政策。到目前,電科院擁有公司戰略技術(杰出)專家3人、領軍級專家6人、拔尖級專家22人,引進國家CC計劃人才1人、領軍和拔尖人才3人、海外高層次人才2人。
聚焦改革深化行動,打造行業新標杆
本輪科改全國尚無統一范式,需摸索前進。廣州新致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廣州電科院今年新組建的平台,重點聚焦探索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主營業務是綠色環保電工產品產業創新。起步運作期,採取“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要在體制機制上重點突破,解放思想、大膽試錯,是局黨委賦予新致力公司的明確使命。”廣州電科院負責人熊俊說。建章立制打基礎、錯位發展穩起步、人財物機制有突破,是新致力團隊定下的初期目標。
落實新公司法,一流內控體系為公司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公司籌備期間,組建專班研究解讀國資委科改政策和行業政策,調研新興業務企業運轉情況,討論迭代完成財務管理、採購管理等12類業務72份制度。充分用好外腦進行指導糾偏,針對財務、採購等高風險領域,吸收借鑒系統內以往發生過的典型審計問題,指導優化流程設計。例如,在業務招待制度進一步明確監督檢查周期和范圍。組織第三方專家開展制度實操性推演評審,查漏補缺。扎實的內控制度體系,為新致力公司起步運作打下堅實基礎。
堅持錯位和補位發展,體現特色。從賽道上錯位,新致力公司主要聚焦電氫協同、植物油、環保真空開關等優勢方向開展產業創新。從定位上錯位,新致力公司以機制創新為主要目的,為自主研發成果提供1至100的中試驗証,與電科院有機銜接、緊密耦合。從服務對象上錯位,以產業創新為主,兼顧成果轉化服務,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動能。與傳統裝備制造企業重資產投入模式不同,新致力公司採取委托加工、中試及技術入股等多種經營方式。根據產品成熟規律,不同階段也會調整經營策略。目前,中低壓柔性變流和高品質植物油兩條中試驗証平台已經投產,月產規模分別達300套和5噸。新致力公司在成立4個月的短短時間,已完成今年團隊定下的3000萬營收目標,與新加坡能源集團、秘魯博路茲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在該局黨委支持下,首批36項改革探索性配套政策已於近期陸續出台,極大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初創期如何鼓勵創業團隊走出去、消除后顧之憂,政策明確管制和非管制兩個平台“一視同仁”,既保留他們正常雙向流動的發展通道,特別對主動到公司創業的團隊按參與重大改革經歷予以履歷加分。同時,在捋順存量創新成果轉化機制的基礎上,如何讓公司保持持久創新活力,更考驗改革實踐智慧。“還是要把新致力公司作為一個平台來看待,除電科院的成果在公司先轉起來,更重要的是吸引全局創新智慧在公司落地生長。”廣州電科院負責人說。新致力公司專門設置了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專門負責挖掘、鏈接各種有潛力的創新項目,把基層一線的好點子好創意吸引進來。通過建立定期柔性項目制,選聘全局優秀人才到公司創新創業,原單位減人不減資,且項目柔性團隊個人及所在單位均能分檔計酬。“改革紅利要讓大家好,單位和個人都受益,源頭活水才可持續。”首批雙聘團隊將在近期通過揭榜挂帥的形式正式啟動。
由“服務支撐型”向“創新引領型”轉變,定位和使命的變化催生改革驅動力。廣州電科院緊緊背靠城市大電網、直接服務生產,即是科研主體、又是服務平台,體量規模適中、區位優勢顯著,改革實踐經驗具有典型性。該院負責人表示:“關鍵是要平衡好生產、科研和產業。平台化思維和多目標兼顧,這是對電科院管理團隊統籌能力提出的新挑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