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構建人民城市新格局:城市高質量發展穩步向前

本報記者 邱 玥
2025年07月12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構建人民城市新格局:城市高質量發展穩步向前

口袋公園綠意盎然,老舊小區煥然一新,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放眼今日中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人民城市理念貫穿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以系統思維塑造城市韌性,以數字技術賦能城市治理,以文化基因點亮城市魅力,繪就一幅宜居、韌性、智慧、人文交相輝映的城市新畫卷,為全球城市化進程貢獻了中國方案。

理念引領

擘畫城市發展新藍圖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諸多挑戰,黨中央對城市發展形勢進行科學判斷,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我國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為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后,從《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到《關於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再到《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台,為城市發展提供了頂層設計。

扎實推進城市更新行動,聚焦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歷史文化保護等重點領域,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10年來,我國城市發展理念躍上新高度:更加注重內涵提升、特色彰顯與以人為本,把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城市向更高品質、更有溫度、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2019年以來,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近28萬個,惠及1.2億居民。加裝電梯超過13萬部,增加停車位380萬個,新增文化休閑、體育健身場所3100萬平方米,讓越來越多的居民實現了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的跨越。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國已建設口袋公園4.8萬個、城市綠道12.78萬公裡,超過36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含直轄市的區縣)實施了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很多城市實現了對燃氣、供水等基礎設施運行狀況的智能感知、動態監測和預警處置。

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我國已建成千兆城市207個,國家政務服務平台上個人和法人辦事實現“一件事集成辦”。城市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城市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溫暖”。

以人為本

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

10年來,我國城市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城市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在住房建設方面,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2016年至2024年年底,全國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835萬套,幫助1億多群眾實現了安居夢。

為進一步提升住房品質,《住宅項目規范》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該規范從結構安全、抗震設計、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筑牢住宅安全防線,如新建住宅建筑的層高不低於3.0米,4層起設電梯,每套住宅至少有一個臥室或起居室滿足日照標准等,全方位提升住宅的健康舒適水平。

在城市公共服務方面,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服務。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出行更加便利。

在城市生態環境方面,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城市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成為城市發展的鮮明底色。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能減排等理念深入人心,城市變得更加宜居宜業。

特色發展

塑造城市獨特魅力

城市發展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各具特色。

10年來,我國城市發展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和產業優勢,打造了一批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在北京,老城保護與城市更新統籌推進,胡同、四合院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城市副中心建設日新月異,千年古都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上海,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黃浦江兩岸的工業遺址通過城市更新變身時尚地標,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人民城市的理念在這裡得到生動詮釋。

在廣東深圳,科技創新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智慧城市、綠色城市、低碳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一座充滿創新活力的現代化都市拔地而起。

在四川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成效顯著,“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生活常態,煙火氣與幸福感在這裡交織,城市成為人民群眾詩意棲居的美好家園。

10年砥礪奮進,10年春華秋實。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城市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面向未來,我國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持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讓城市成為人民群眾更加美好的家園。

(責編:楊曦、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