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韌性足,富民生態美


【綠色低碳發展·大家談】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是“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對於廣大農村地區而言,盡管成績亮眼、成就顯著,特別是過去一年,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保持穩中有增。然而,從整體來看,脫貧地區產業基礎都還比較薄弱,抵御外界風險與挑戰的能力還不強,成熟完善的多元治理格局尚未形成。因此,建設能抵御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經濟波動的具有韌性和活力的鄉村,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承載著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重要功能。當前,鄉村全面振興面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和農民全面發展。對眾多鄉村來說,良好生態是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也是盤活農村資產、打造綠色特色產業、聯農帶農富民的重要資源,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來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雲南勐臘鎮的橡膠林裡,竹蓀正蓬勃生長。近年來,當地大力挖掘林下經濟潛力,以黨組織領辦、社區集體出資、村民入股等方式,在當地居民小組橡膠林下種植了20畝竹蓀。目前,全國林下經濟規模化經營和利用面積有6億多畝,從事林下經濟生產的人數達3400多萬人,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良好生態富民效益顯現,鄉村含綠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影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穩定的制度供給、社會資本介入、特定的區位條件及高質量的產品及服務等。要借助生態補償及生態系統服務付費等各種政策性和制度化安排,克服發展中的負外部性的影響,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要通過國土區劃、鄉村發展及稅收金融等政策供給,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資源變產品及產品變商品中的積極作用,吸引並驅動社會資本參與到生態產品的精深開發、市場推廣和后續經營﹔要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突破要素成本過高的障礙,精細化“生態+”產業模式,在有機農業、特色種植業、林下經濟等方面下功夫,通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及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等來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形成區域生態品牌矩陣,推出更多地理標志產品﹔要千方百計提升區域生態品牌的質量和影響力,完善電子商務網絡及生態產品供應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展開交易,讓消費者願意更有能力長期為生態產品買單,在產品變商品的過程中提升鄉村經濟韌性。
近日,浙江龍泉16個村領到了12.41萬元賣空氣的收益,成為浙江全省第一批得到“浙林碳匯”項目收益分紅的村庄。通過開展集體性活動來營造鄉村共同體是提升農村社區韌性的關鍵所在。當前,隨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保障逐步完善,多元主體共同的利益目標有助於農村集體能力的提升。因此,要通過建立政府指導、村集體主導和企業深度參與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協商機制,規范市場各主體參與行為,形成企業和農戶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鼓勵實行農民入股分紅模式,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保障參與生態產品開發經營的村民利益。要充分發揮村集體干部、鄉村能人的聯結作用,調動村民參與村庄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激發農民管好用好集體資產的內生動力,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真正成為凝聚農戶利益、共享鄉村發展紅利的平台和載體。引導村級組織將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納入村規民約,形成關愛身邊環境、建設宜居和美鄉村的強大動力。需要看到,要在提升生態產品質量和服務的同時,探討建立生態積分參與體系,讓更多村民參與到生態物質產品、文化服務與調節服務類產品的拓展中,以差異化的多元產品及服務來避免同質化競爭。
當前,我國鄉村產業主要集中在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等領域,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科技等領域的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技推廣人才、技能人才、鄉村規劃建設人才和鄉村治理人才缺口較大。如何讓良好的生態環境同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一樣,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生產要素,關鍵是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的有效途徑,在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上下功夫。為此,亟須培養一批深入農村、扎根基層的“土專家”“田秀才”“農經理”等來當好發展引路人、政策明白人、產業帶頭人,助推當地生態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具體來說,應健全鄉村人才培育機制,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養計劃,抓好綠色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生態產品帶頭人、村兩委人員及到村任職選調生的培訓工作,提升“頭雁”的綜合素質和生態產品變現能力。應加強多元類型“新農人”的培訓和引導,提升他們的科學種養技能、數字素養與技能、生態環保意識和市場意識,帶動更多農民成為綠色空間的守護人。充分發揮各級支農人員、科技小院作用,通過農業生態技術傳授及“原生態”區域品牌構建等活動,提高農民的生態文明素質,厚植綠色發展理念,讓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內化到廣大村民的意識和行為當中,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
(作者:姜友文,系貴州財經大學教授、貴州綠色發展戰略高端智庫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