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效果明顯


人民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黃盛)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淨投放現金3633億元,人民幣貸款增加12.92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17.94萬億元,外幣存款增加1655億美元,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為8.3萬億元,直接投資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為4.11萬億元。此外,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2.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4.74萬億元。
上半年金融總量合理增長
“從上半年的金融數據看,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效果比較明顯。”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在7月14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金融總量合理增長。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9%,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3%,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7.1%。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今年1—6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大約為3.3%,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鄒瀾認為,數據說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低位下行,金融市場韌性增強。在外部環境和全球金融市場發生較大變化的背景下,股債匯等主要金融市場保持平穩運行。
“從經濟理論和實踐經驗看,貨幣政策的傳導是需要時間的,已經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效果還會進一步顯現。”鄒瀾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密切關注評估前期已實施政策的傳導情況和實際效果,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更好地推動擴大國內需求、穩定社會預期、激發市場活力,支持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任務。
上半年信貸結構優化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268.56萬億元,同比增長7.1%。上半年,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12.92萬億元,顯示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信貸支持保持較高水平。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閆先東表示,上半年,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1.57萬億元,佔全部新增貸款的89.5%,佔比較上年同期提高了6.6個百分點,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7.17萬億元,是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的主要構成,表明金融持續為實體經濟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住戶貸款增加1.17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貸款增加9239億元,體現了金融機構持續加強對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生產經營活動的支持力度。
從行業投向看,貸款行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增貸款主要投向制造業、基礎設施業等重點領域。具體來看,6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8.7%,上半年增加9207億元﹔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7.4%,上半年增加2.18萬億元。
此外,閆先東分析說,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貸款呈現“總量增長、覆蓋面擴大”的特點。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閆先東表示,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貸款余額103.3萬億元,同比增長14%。科技貸款余額43.3萬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22.5萬億元,科技相關產業貸款余額32.8萬億元。
落實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數據背后,中國人民銀行在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貨幣信貸政策措施。特別是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推出一攬子共10項貨幣政策措施。
具體來看,數量上,中國人民銀行綜合運用降准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大中長期流動性支持。價格上,中國人民銀行注重發揮利率工具的調控作用,下調政策利率,降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和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整治規范利率違規行為,強化利率自律管理。結構上,中國人民銀行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增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費、科技創新等重點內需領域。
“一攬子政策已在1個月內全部落地實施,對提振市場信心、穩定預期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持續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鄒瀾表示,上半年金融數據是政策效果的重要體現。
鄒瀾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完善政策框架,推動出台《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引導金融系統加大對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等領域信貸投放。完善“五篇大文章”考核評估機制,形成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效果評估的工作閉環。發揮好金融支持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促進提質升級作用,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合理保障外貿企業融資需求,優化跨境支付結算服務,助力穩就業穩經濟。5月末綠色、科技、普惠貸款分別同比增長27.4%、12%、11.2%,保持了較快增速。
“下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進一步落實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抓好各項已出台的貨幣政策措施執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鄒瀾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