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三部門聯合印發支持項目目錄—— 

綠色金融發展空間廣闊

勾明揚
2025年07月21日08:38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綠色金融發展空間廣闊

  為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牽引作用、完善綠色金融標准體系和基礎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証監會近日聯合印發《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5年版)》,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力度。

  目前我國綠色信貸規模全球第一,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市場規模居全球前列,預計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資金需求將超25萬億元,綠色金融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政策加力支持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今年3月末,綠色債券累計發行4.3萬億元,其中綠色金融債累計發行1.8萬億元,為金融機構投放綠色信貸提供了穩定資金來源。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今年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相比去年同期顯著升高,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政策方面,金融管理部門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綠色債券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市場方面,企業綠色轉型需求強烈,帶動綠色債券需求增長﹔此外,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途明確,市場利率較低,也推動其發行規模快速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等4部門去年10月印發的《關於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強調,要著力提升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銀行、保險、証券、基金等金融機構要立足職能定位,提升綠色金融供給質量。持續加大綠色信貸投放,發展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証券化等綠色金融產品,強化綠色融資支持。

  “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這主要得益於綠色金融政策體系與市場實踐的雙向賦能,特別是標准的引領作用。”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德奇說,今年人民銀行又更新發布了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目錄,擴大了綠色金融的業務邊界和范圍。

  在國家政策標准的支持引領下,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40.61萬億元,比年初增長9.6%,一季度增加3.56萬億元。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貸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貸款、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貸款余額分別為18.11萬億元、8.13萬億元和4.81萬億元。

  聚焦重點領域

  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是綠色金融加大支持力度的重點領域之一。

  6月13日,國家開發銀行在上海清算所面向全球成功發行80億元3年期綠色金融債券,發行利率1.32%,獲得了各類投資者的踴躍認購,認購倍數達2.33倍。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將用於支持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及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運營,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等城市更新領域項目。據測算,相關項目按照綠色債券支持比例折算后,預計可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4.46萬噸、節約標准煤2.2萬噸。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國開行資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發行正是為城市更新行動提供金融支持的一項具體舉措,下一步將立足職能定位,聚焦主責主業,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以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金,共同支持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

  城市更新蘊含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和發展機遇。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引導金融機構大力支持城中村改造,推動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還指導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滿足水電氣暖、交通倉儲、通信、城市管網和地下綜合管廊改造等領域的合理融資需求,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提質增效。此外,指導金融機構充分發揮經營性物業貸款的作用,支持低效樓宇、既有商業設施等物業項目的更新改造。

  “除了銀行信貸外,我們也注重發揮不同金融工具的獨特優勢,鼓勵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城市更新,通過債權投資、股權投資、物權投資等多種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與風險監測司司長廖媛媛說。

  應對氣候變化

  在對標服務國家“雙碳”目標要求的過程中,我國綠色金融發展仍存在問題。任德奇認為,主要問題是標准覆蓋面不夠,產品創新和市場機制不夠完善。業內人士分析,在產品體系方面,綠色金融工具仍以傳統信貸、債券為主,創新性產品不足。比如,天氣衍生品作為管理氣候風險的重要工具,在中國尚未推出,而美國、歐洲已發展多年。

  “在近30年間,氣象災害較為嚴重,氣候變化顯著,保險行業高達92%的損失都源自於氣象直接或衍生出的災害。這使氣象服務對保險行業顯得尤為重要。”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趙艷霞說。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趙鵬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保險覆蓋面越廣,從極端氣候事件中恢復的速度就越快。政府越來越認識到保險在風險管理和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借助保險的力量來應對氣候變化。因此,中國人保升級成立了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共同體,創新研發了PICC氣象指數保險定價模型。通過這些舉措,推動巨災保險保障范圍從過去單一的地震災因賠付,拓展到包括地震、台風、洪水、暴雨、泥石流等多種災因賠付。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非常需要風險分散的工具。保險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但僅靠保險還不夠,還需要更多工具。”趙艷霞說,相信在未來,金融與氣象將更加緊密地相向而行,助力金融服務管理以及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