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活力中國調研行

活力中國調研行丨集智能、綠色、高端於一身,這根絲是怎麼做到的?

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余建斌 常欽 鄭智文
2025年07月21日16:15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222
小字號

一根絲,僅頭發絲十分之一粗,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這根強硬的絲是碳纖維,以它為原料制作的產品,既能上天入海,也能日常使用。

還有一根絲,比棉絨更柔、比羊絨更暖、比鵝絨更輕。這根輕柔的絲是一種腈綸纖維,如今正廣泛應用於紡織品領域。

“軟”“硬”並行,始建於1959年的吉林化纖集團,始終圍繞“絲”做文章,主要生產人造絲、腈綸纖維、竹纖維、碳纖維四大系列纖維,目前是全國領先的碳纖維生產基地,碳纖維產業鏈產能26萬噸/年。

生產車間一角。吉林化纖供圖

生產車間一角。吉林化纖供圖

瞄准前沿,產品轉向高端化。

質量輕、強度大,性能佳,纖細的碳纖維,優點可不少,如今已在新能源發電、低空經濟等領域大展身手。

與風同行,碳纖維為新興領域發展助力。風電葉片、無人機……在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的產品中,以碳纖維為原料的制品應用范圍正持續拓寬。目前,吉林化纖生產的碳纖維復材制品中,風電葉片主梁碳板國內市佔率95%,無人機結構件則佔據了國內市場“過半江山”。

與民同向,碳纖維為日常用品升級添翼。單手可輕鬆拎起的自行車、滑雪板,性能更佳的羽毛球拍、釣魚杆……碳纖維的應用,推動這些生活中常用產品的創新升級,進而帶動消費升級。

今年1-6月份,吉林化纖碳纖維復材產量同比增長5.9倍,在風電葉片、低空經濟、無人機、滑雪板、匹克拍等新型體育裝備以及汽車輕量化各個領域迅速放量,帶動原絲、碳絲自用率分別增長到91%和50%。

轉向高端的,不止是碳纖維。性能接近蠶絲的人造絲被織入昂貴的香雲紗,柔軟抗菌的竹纖維成為不少內衣面料首選,“華絨纖維”用於法蘭絨等材質衣物……吉林化纖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推動紡織制品邁向高端定制。“傳統紡、連續紡的雙路線並行,讓高端定制供不應求。”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東杰說。

智轉數改,產線邁向智能化。

“嗡——”

車間內,機械臂精准運轉,一次輕鬆抓取12個絲筒,放至全自動生產線上,洗滌、烘干、分級、包裝等流程實現全部自動化。

從勞動密集型,邁向智能化制造,吉林化纖依托自主創新,積極進行智轉數改,顯著提升生產效能。

一組數據,彰顯智轉數改創新升級的蓬勃動能——

從精密到成品,17套裝備全流程自動化打通﹔

從原液到紡絲,14個工序全方位智能化控制﹔

採用自有技術實現自動上絲、運輸、裝車、脫水、挂杆等產線升級,數智化程度達70%以上,人均生產效率提高30%。

“數智化讓傳統織造飛躍為現代‘智’造!”吉林化纖集團黨委副書記王宏介紹。

循環利用,品牌跨向綠色化。

一件舊衣服,如何實現“新生”?

前不久,吉林化纖投產的年產1萬噸再生人造絲生產線與年產3萬噸再生竹纖維生產線,每年至少可“吃掉”1.2萬噸廢舊紡織品及廢舊竹制品,為綠色循環給出了新答案。

“我們突破了用廢舊紡織品、竹制品生產高端再生纖維的技術,並通過了FSC(森林管理委員會)17項國際綠色認証,為紡織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東杰介紹。

綠色化,還體現在覆蓋原料、能源、制造到認証的綠色體系,推動吉林化纖成為眾多國際品牌的原料商之一。

小絲線做出大文章。如今,這根絲集智能、綠色、高端於一身,承載著傳統企業轉型的重大使命,以科技創新踏出一條創新升級的產業新路。“今年上半年,集團公司銷售收入、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9%和17%。”王宏說。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