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活力中國調研行

活力中國調研行丨汪清小木耳憑什麼拿到眾多“大廠”offer?

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余建斌 常欽 鄭智文
2025年07月21日16:16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222
小字號

一盤爽滑Q彈的木耳端上餐桌,你或許很難想象,這朵來自長白山脈的小食材背后,正涌動著一場怎樣的產業革命。木耳告別“土房”,搬進智能工廠﹔憑著過硬“履歷”拿下盒馬、海底撈等“大廠”Offer ,身價倍增……走進“中國木耳之鄉”的吉林省汪清縣,我們一探究竟,從細節之處解密這朵小木耳蘊藏的“大夢想”。

細節一:先有“菌寶寶”,后有“大工廠”

你見過為一袋小小的菌包“反向定制”一座工廠的嗎?在汪清,龍頭企業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就上演了這樣一出“硬核”操作。告別“手蹬腳刨”的傳統生產方式,董事長孫永芳在採訪中揭秘,他們不是先建廠房再上設備,而是先從一袋能產出一兩五干木耳的“菌寶寶”開始計算。

據介紹,先從這袋菌包需要多少營養基質,精確算出它的高矮胖瘦﹔再根據菌包的尺寸,設計出誤差極小的培養框﹔然后匹配上架機、滅菌鍋的大小,甚至連AGV無人叉車行走的地面每平米高差都要小於3毫米。最終,整座融合了工業4.0技術的智能無人生產車間,其高度、寬度、門窗位置,都是圍繞著如何讓這袋“菌寶寶”最舒服、最安全來建造的。

在這座“黑燈工廠”裡,智能拌料系統、智能無人AGV叉車、智能高溫高壓滅菌櫃等設備有序運行,日產菌包可達15萬袋。這波“反向操作”,直接將菌包的成活率從過去看天吃飯的50%甚至更低,提升到了驚人的99.9%。

細節二:木耳也分“人設”?吃之前先看“說明書”

在桃源小木耳,吃木耳變成了一件“對號入座”的趣事。他們顛覆了木耳“都一樣”的傳統觀念,推出了五款性格鮮明的“寶寶”系列產品:脆脆、糯糯、潤潤、肉肉和爽爽。這背后,是從菌種、基質配比到種植方式的全方位不同。

“我們不光想農民,還在想消費者要什麼!”孫永芳介紹道。想美容養顏、補充膳食纖維?她會推薦你吃“潤潤”。想補鈣?那就選“脆脆”,它的鈣含量是牛奶的兩倍還多。而如果有動脈斑塊之類的困擾,富含鉀元素的“糯糯”則是首選,其鉀含量是香蕉的兩倍以上。這種精准的產品定位,讓小木耳從單純的農產品,升級為帶有健康解決方案的消費品。

正是憑借這份匠心與品質,桃源小木耳成功牽手盒馬,建立了吉林省首個“盒馬村”,並相繼成為海底撈、蜀海等高質量餐飲渠道的供應商。

細節三:告別“土法種耳”,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汪清木耳產業的“大夢想”,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生產方式的重塑。孫永芳回憶,過去老百姓種木耳,不僅要面對“全軍覆沒”的巨大風險,更要忍受極端惡劣的生產環境——比如要在100度高溫的滅菌鍋旁,徒手拉出滾燙的鐵架子,這完全是“重體力活”。

如今,工業4.0工廠的建成,讓這一切成為歷史。過去需要近300人的車間,現在不到30人就能輕鬆完成。更重要的是,企業將農民請進工廠,讓他們從過去“手蹬腳刨”的勞作中脫離出來,轉變為操作現代化設備的產業工人。

在雞冠鄉,當地創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木耳代種的聯農帶農模式,帶動脫貧戶和監測戶戶均增收近400元。在採摘季,一個基地一天能吸納三四百人務工,帶動村民年增收2萬元。同時,電商直播也如火如荼,村民陳雪當上了主播,每月能增收3000多元 ,“大北溝村供銷社”等抖音賬號單場最高銷售額可達近23萬元,讓深山菌袋變成了網紅產品。

從一朵小木耳的三個細節可以看出,汪清縣正在書寫一個關於科技創新、品牌打造和鄉村振興的精彩故事。這不僅是小木耳的“大夢想”,更是汪清人依托“好資源、好環境”,向著“好品質、好品牌”轉化的生動實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