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萬家燈火處,宜居樂活圖(觀象台)

丁怡婷
2025年07月23日06: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復雜性,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值得期待

  

  推進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好房子”建設,保障居民住得安、能成業﹔打造完整社區,補齊公共服務短板,關心呵護“一老一小”﹔“見縫插針”增加身邊的口袋公園,讓居民推窗見綠……一系列探索實踐,指向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城市的核心是人。創造優良人居環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從10年前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到日前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對城市發展宜居性的重視,一以貫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基礎設施迭代升級,公共服務逐步完善,綜合承載力穩步提升。供水、燃氣等實現建成區全覆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5.91平方米。2019年至2024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8萬個,共增設停車位387萬個,建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8萬個,城市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時代在變,城市工作面臨的形勢也在變。日前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這也意味著,城市發展必須主動適應這些變化,從關注增量、追求規模擴張、拉大城市框架轉向關注存量、追求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為此,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通過穩妥處理各種復雜關系更好滿足多元化需求。

  比如,對新和舊的辯証把握。提升城市居住品質,要新建慢行交通、健身場地、養老服務中心等設施,但也不能忽視老舊房屋和基礎設施的舊改。在一些城市,幾十年的老房下雨天屋裡漏、牆根潮,管網跑冒滴漏時有發生,成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這既能創造更加安全舒適的居住條件,也能有效拉動投資、擴大內需。

  又如,對建和管的統籌兼顧。老百姓每天的吃用住行,一刻都離不開城市管理和服務。隨著城市發展轉向存量提質增效,某種意義來說,管理和服務比建設更加重要。針對停車難,開發停車小程序,居民可查看實時停車情況﹔針對荒廢地利用,嘗試“開門編規劃”,聽取周邊居民意見改造為社區服務中心,推動共建共享﹔針對便民需求,引入早點攤、修鞋鋪、裁縫店等,社區更有煙火氣、人情味……不少城市在管理和服務上下功夫,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萬家燈火處,宜居樂活圖。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復雜性,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值得期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3日 18 版)

(責編:袁勃、趙欣悅)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