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動能驅動交通強國建設跑出加速度


“截至2024年底,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6.2萬公裡”“公路總裡程達到549萬公裡”“高等級航道通航裡程達到1.76萬公裡”“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2971個”“頒証民航運輸機場達263個”……7月2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部長劉偉公布了我國交通強國建設的一系列亮眼成績。
筆者認為,制度創新、消費升級與技術革命這三重動能,驅動我國交通強國建設跑出加速度。
其一,制度創新激活交通發展“一池春水”。
我國高度重視交通強國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的陸續出台,有力推動了交通運輸綜合實力跨越式發展。
過去,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等行業各自為政,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如今,通過推進公路收費制度和養護體制改革、構建全要素水上交通管理體制、持續推進空管體制改革等一系列舉措,各行業之間的統籌協調能力不斷增強。
其二,消費升級促交通基建加速完善。
近年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快釋放,消費升級成為新趨勢,這對運輸服務規模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交通基建向更完善、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演進。
例如,在節假日旅游熱潮中,消費者對高鐵的准點率、座位舒適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推動了高鐵線路加密、旅游專線建設。在物流領域,消費升級下的“即時性”“個性化”需求,正重塑交通物流網絡的布局邏輯。消費者對生鮮食品、精密電子產品的配送時效要求精確到小時,這推動了城市配送中心、冷鏈物流樞紐的建設,也加速了高鐵快運、無人機配送等新型運輸方式的落地。
其三,技術更迭為交通運輸行業注入新活力。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賦能交通運輸行業,在基礎設施、交通裝備、運輸服務等方面落地應用。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京張高速鐵路、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均運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交通裝備的創新升級同樣顯著,復興號、C919大型客機、國產大型郵輪等,都彰顯了我國交通裝備制造的強大實力。
這些硬核科技的突破與應用,為建設交通強國注入強大活力,推動交通運輸行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並不斷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的節點回望,我國交通運輸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實現了突破性進展,“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願景正在加快實現。展望未來,上述三重動能將持續釋放,進一步勾勒出“流動中國”的壯闊新圖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河湖生態流量管理辦法(試行)》:加強生態流量泄放調度管理
-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電 (歐陽易佳)近日,水利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河湖生態流量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對生態流量泄放調度、監測預警等關鍵環節作出具體規定,進一步完善生態流量全鏈條管理體系,為保障河湖生態用水、維護河湖健康生命提供制度支撐。…
- 48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水利部維持洪水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電 (歐陽易佳)據水利部消息,7月21日8時至22日8時,福建沿海、廣東沿海和中北部、廣西南部、海南西部、四川東南部、湖南北部、湖北西部、山東北部西部等地降了大到暴雨,其中福建漳州莆田、廣東潮州、廣西防城港、湖南常德等地降了大暴雨,吉遼閩粵桂川渝雲魯疆等地48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7月22日上午,水利部滾動會商研判全國雨水情形勢,安排部署暴雨洪水防御工作﹔向內蒙古、遼寧、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10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出“一省一單”靶向預警,提醒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災害防御、水庫安全度汛等工作。…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