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駛向“未來”

 ——專家解讀《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倫理指引》

金 鳳
2025年07月24日08:58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駛向“未來”

7月23日上午,位於江蘇省江陰市的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內,國內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披挂彩旗、裝飾一新。

10時許,隨著一塊彩綢從船體滑落,“未來”二字瞬間顯現。這艘寓意錨定深海、駛向未來的試驗船,將承載中國科研人員的夢想,劈波斬浪、逐夢深藍。

“這艘船就像一個‘六邊形戰士’。”中船集團七〇二所所長、深海科學技術太湖實驗室執行主任、“未來”號建設項目總指揮葉聰介紹,“‘未來’號既是新型綠色智能技術的試驗船,又是深海裝備應用、調試、測試的支持船,還是科學家開展深海海洋調查的‘海上移動實驗室’。”

總長110.8米的“未來”號,滿載排水量7000噸,最大航速超15節,定員80人,續航力大於1萬海裡,自持力超60天,具備無限航區航行能力。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計劃,海上自主水面船規則將在2032年強制實施。船舶業必須加大自主船舶的研發力度以適應新的規則。”交付儀式中,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副院長李路與大家分享船舶業的發展趨勢。

與傳統科考船或試驗船相比,“未來”號功能更多、用途更廣,且在模塊化、智能化方面實現了創新突破。“‘未來’號的模塊化程度很高,船上有很多接口,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接入各種船舶裝備和部件,讓它們在隨船航行中,進行實海工況測試。”葉聰介紹,可接入測試的裝備大到發電機組、配電系統、動力定位系統、智能航行系統、深海絞車,小到導航雷達、操舵系統、泵組、閥件,都可以便捷加換裝。

為何要留下如此多的接口?葉聰解釋:“船舶發展的趨勢是船體越來越大、越來越智能、能源供給方式越來越環保。在船舶新技術產業化應用前,需要進行中試等試驗驗証,‘未來’號希望通過對新技術的‘邊應用、邊試驗’,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在“未來”號的船尾,一個高高聳立的A型吊架引人注目。吊架頂端,吊重150噸的數字透露出它的“實力”。

“隨著技術的發展,類似‘蛟龍’號、‘奮斗者’號這樣的海洋裝備會越來越多,‘未來’號可以搭載、吊裝潛水器和海洋裝備,幫助它們進行海底作業、水面作業、海底探測。”葉聰說。

甲板上有吊架,船體、船艙內還有一系列的軟硬件設施,助力海洋裝備的海試。葉聰介紹,“未來”號配備深海裝備海上試驗與作業保障系統、水下聲學系統、月池系統和多學科、多功能實驗室,可以布放、回收、運輸深海裝備,還可以進行水面水下探測、通信與定位以及試驗指揮調度,滿足各類深海裝備海試驗証、機動搭載與作業保障需求。

人類逐夢深海的夢想召喚著一代代科學家向大洋深處挺進。葉聰介紹,“未來”號的船載實驗室和聲學探測系統等科研設施,可以幫助科學家和工程師到深遠海獲取環境數據、開展深海裝備試驗,同時對收集的海洋樣品和試驗數據進行分析,是一所名副其實的“海上移動實驗室”。

為科研活動提供支撐的“未來”號不僅設計獨特,整艘船的運維也充滿“智慧感”。

走進“未來”號駕駛艙,一整面牆的顯示屏上,顯示著舵機、推進電機、操舵儀等儀器的實時數據,船舶狀態與各項關鍵數據一目了然。

“未來”號監造組一位成員介紹:“我們通過智能感知設備,實時採集船上器件、設備及系統的各項關鍵數據,並對實採數據進行評價,為科研團隊技術迭代提供依據。”

此外,“未來”號搭載的自主研發智能信息系統MarineNet和動態測試系統,可實現全船數據的採、存、算、管、用,並實現船岸數據的互聯互通。為行業提供了一個開放共享的數字化試驗平台。

“‘未來’號將打通船海裝備技術從科研成果到產業應用的梗阻,推動裝備自主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助力行業智能化升級和綠色化發展,構筑我國船舶工業和深海科技高質量發展的新支點。”展望未來,葉聰信心滿懷地說。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