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互聯網大會系列報道
武鎖寧:打造智能體創新生態 “大腦+手腳”開啟數實融合新篇


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許維娜)2025(第二十四屆)中國互聯網大會於7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以“數驅新質﹒智創未來”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AI)、5G-A/6G、低空經濟等前沿技術,匯聚全球政產學研力量,共探AI驅動下的產業升級路徑與數字生態重構。
智能體成為本次大會的重要議題。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互聯網協會原理事長鄔賀銓以“智能體驅動,互聯網煥新”為主題發表主旨報告﹔中國互聯網協會也聯合業界相關單位在會上發起“智能體創新推進計劃”。
工信部信息通信委顧問、中國互聯網協會專家咨詢委委員、“智能體創新推進計劃”執委會主任、人民郵電報社原總編輯武鎖寧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創新在過去三年中取得了迅猛的進展,特別是聊天語言大模型的突破性成就,使得歷經60多年探索的人工智能領域終於迎來了曙光,明確了發展方向。
然而,之前的創新主要集中在通用基礎模型領域,其落地應用問題一直是業界關注的重點。
武鎖寧介紹,2025年初這一探索取得突破,DeepSeek為人工智能落地開辟了新路徑。在他看來,這隻解決了“大腦”問題——人工智能要真正落地,還需具備“手和腳”,才能從聊天工具變身為辦事工具。今年3月起,一些通用智能體創新活躍,我國推出了眾多通用及專業能力較強的成果,形成了“大腦+手腳”的良好趨勢,推動人工智能從空中樓閣轉化為實際應用,業界關注度高,應用前景廣闊。
“智能體創新是復雜系統工程,需打造生態合作平台。”武鎖寧認為,打造智能體創新生態,至少需要模型、工具及編排三個層面的支撐,以調動IT產業30年的積累,推動產業鏈各方參與其中。同時,智能體解決方案要與千行百業的生產流程、模式深度結合,實現“雙向奔赴、數實融合”。這一創新鏈漫長且復雜,需要實體經濟與智能體技術密切合作﹔且從核心創新到各層貫通,都必須建立在強大的算力基礎上,依靠雲網池算法奠定根基,並在每條聯合創新線路中實現突破。
基於此,中國互聯網協會推出“智能體創新推進計劃”,適應生態需求,推動產業系統合作。
對此,他還表示,智能體的未來創新方向已明確。在60年積累、三年創新努力后,通用模型已具備向專業模型低成本轉型的能力,且智能體技術不斷發展,技術路徑清晰可期。不過,智能體成長需要有效組織支持,創新優化要素組合的過程充滿挑戰。“我們不應將智能體與傳統APP對立,過去30年APP積累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是智能體發揮效能的基石,二者應相輔相成、融合創新,並通過合適的商業模式實現融通。”(實習生趙梓稀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