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華:軟學科需“硬支撐”,硬工科需“軟靈魂”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高等教育如何打破學科“高牆”,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認為,在人工智能引領的“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學科轉型中,高校要主動探索交叉融合的“AI+”學科建設新模式。無論是傳統人文社科、理工科還是新興學科,都應與科學技術充分融合,實現軟硬結合,以提升學科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人文之“軟”要敢於擁抱科技之“硬”,借力攀援更高峰。針對“新文科”“新商科”等學科建設,一些創新實踐已經開展,比如人工智能刺激文學、哲學、語言學衍生新的研究問題和理論發現﹔為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向﹔在教育、法律、金融等實踐性強的領域則創造出智慧教育、智慧法律和智慧金融等應用工具。鄭慶華表示,傳統學科創新過程中,大學應注重發展其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征,加快學科的科學化、數字化轉型,引導學生關注新現象、新問題,培養學生無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創新能力。例如,場景創新能力、復雜系統的建模能力、問題的深度邏輯推理能力等等。
同時,理工之“硬”也需被人文之“軟”所浸潤。鄭慶華認為,傳統工科教育理念過於強調專業化,在人才培養中容易造成知識面窄、人文底蘊和創新能力不足的狀況。推動傳統理工科向“新工科”“新理科”轉型,需對原有知識體系進行更新迭代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需要。例如,物理、數學、化學等基礎性學科向實際應用延伸,為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和創新提供助益,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打開研究思路,進行快速創新和知識發現。又如,在城市、交通、制造等工程技術應用性強的學科中,可以借助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工具或算法力量,進行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創造更大的戰略效應和經濟效益。
“人工智能研究要跨越學科的界限,在學科交叉與融合之中開啟新的征程,邁向更為廣闊的前沿。”鄭慶華認為,學科的交叉融合是對科技進步與產業變革浪潮和教育數字化發展趨勢的主動響應,同時也契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大學需主動識變應變,為培養具備全球視野、系統思維與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探索創新路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