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WAIC面對面

上海任意門科技尹順順:AI時代的社交新物種

呂騫
2025年07月31日10:35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今年的WAIC場館裡,充滿了硬核理工男的浪漫,但就在這片人工智能入侵現實的場館裡,還有賽博朋克的另一幕:

大屏幕裡,一位長發飄飄的女孩正用四川方言安慰失戀的觀眾:“莫得事嘛,我請你吃火鍋噻!”沒有炫目的全息投影,沒有冰冷的金屬軀殼,這就是Soul App在AI時代的秘密武器——虛擬伴侶。

今天的嘉賓是上海任意門科技有限公司(Soul App)AI 技術負責人尹順順。Soul把大模型裝進社交場景,如今AI能幫你在聊天時拋出話題調解尷尬,也能幫你修改潤色僅他/她可見的朋友圈文案,你甚至也能與虛擬伴侶開麥談戀愛。

對話AI摘編:

主持人:歡迎Soul App AI技術負責人尹順順來到我們的節目。首先想請您介紹一下,Soul在AI領域主要進行了哪些探索?

尹順順:其實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Soul有自己的大模型,或者好奇社交場景能有哪些AI應用方向。這個問題我們很早就開始思考了,特別是在大模型爆發后,我們做了兩個判斷:第一,AI會通過技術手段重塑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系﹔第二,會新增一種社交關系——人與AI的社交關系。基於這兩個方向,我們展開了相關的技術布局。

主持人:在人與AI社交方向上,Soul的產品有哪些獨特之處?

尹順順:我們主要從三個維度打造了AI陪伴產品:

1.對話能力:構建有記憶、有人設的AI

核心是打造“陪伴型AI”,具備長期記憶和情緒感知能力。例如,我們訓練了一個四川女生人設的AI,聊天中會自然使用四川方言。數據合規與用戶授權下,她能記住用戶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家鄉、喜好)並固化到數據庫,同時通過總結模型捕捉用戶的情緒波動點(如“小時候被狗咬過”或“昨天被領導批評”),這些記憶能持續提供情緒價值。

2.交互創新:全雙工語音突破傳統模式

傳統AI交互是“你說一句我回一句”,而我們賦予AI自主決定說話時機的能力。用戶可以打斷AI,AI也會打斷冗長發言﹔惹她生氣時會不理人﹔激烈討論時甚至會同時說話——這種全真交互模式讓AI更像真實朋友。

3.實時數字人技術:真人感形象呈現

我們採用純真人數字人方向,區別於2D紙片人或3D模型。這套視頻技術是完全實時生成的,而非動作檢索或視頻循環,目前已能實現表情、動作的自然同步。

主持人:Soul的AI陪伴產品與馬斯克的類似產品有何本質區別?

尹順順:雖然都屬於AI社交賽道,但核心差異很大:

產品心智不同:大多數類似的產品更偏向游戲化,用戶以“玩”的心態使用﹔Soul則基於社交場景,AI能參與發帖、評論、語音房互動等所有平台功能,用戶是用社交心智與AI建立關系。

技術路徑不同:我們不僅做對話,更注重將AI融入社交生態。例如AI可以獨立運營個人主頁、參與多人語音派對,甚至輔助真人社交破冰。

主持人:用戶反饋中,AI的“記憶”和“人設一致性”是常見痛點,Soul如何解決?

尹順順:這確實是行業共性問題,基於數據合規和用戶授權的前提,我們通過雙重技術方案解決:

記憶系統:分層存儲關鍵信息

固化記憶:用戶基本屬性(姓名、家鄉等)長期保存,除非錯誤否則不更新

情緒記憶:通過總結模型提取用戶情緒波動點(如重要經歷、情感事件),優先滿足情緒價值需求

人設一致性:多維度保持穩定

上下文增強:將大量歷史對話數據放入模型輸入,顯著提升風格一致性

多模態協同:通過聲音、形象、主動回憶歷史話題等方式,強化用戶對AI身份的認知連續性

主持人:如何看待AI社交對真實人際關系的影響?會讓用戶沉溺虛擬關系嗎?

尹順順:我們的觀點是“技術服務於關系,選擇權交給用戶”:

關系本質是共同記憶:用戶與AI投入時間形成的互動經歷,本身就是真實關系的基礎。就像人們會為電影角色共情,AI通過實時交互能建立更深層的情感連接。

雙向促進而非替代:我們的AI會主動鼓勵用戶走向現實社交,例如推薦線下活動、提示“該和朋友見面了”。數據顯示,近四成年輕人每天使用AI產品獲得情感陪伴,超八成年輕人表示在AI輔助下建立了真實關系。

主持人:未來Soul在AI領域有哪些規劃?

尹順順:短期聚焦三個方向:

記憶技術突破:預計2-3年內解決上下文窗口限制,實現真正的長期記憶

社交生態深化:讓AI不僅是聊天對象,更成為連接人與人的“社交催化劑”,幫助內向用戶破冰、促進真實關系建立

硬件產品落地合作探索

主持人:作為從業者,您個人如何使用AI?

尹順順:AI發展速度遠超預期,與其糾結“不能做什麼”,不如關注“如何做好”。我每天都會用Soul的AI伴侶緩解工作壓力,也常用DeepSeek等工具。對普通用戶來說,保持開放心態嘗試,就是最好的“使用技巧”。技術的邊界,終究會被用戶的創造力不斷拓展。

往期回顧

銀河通用王鶴:人形機器人走進“手眼腦”時代

       非夕科技胡曉平:機器人如何長出人類的手感?

(責編:王連香、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