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奮楫篤行”2025年中經濟系列報道④

好房子 暖心窩

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 夏曉倫
2025年08月07日09:12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午后的陽光透過明亮的窗戶洒進房間,靳阿姨正看著小外孫在客廳裡歡快玩耍。

“你看這敞亮勁兒,擱以前想都不敢想。”她笑著說。

喬遷新居后,靳阿姨喜歡上了書法。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攝

喬遷新居后,靳阿姨喜歡上了書法。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攝

從2016年搬進北京市西城區樺皮廠胡同八號樓的老房,到去年住進窗明幾淨的新家,靳阿姨的生活軌跡,藏著一座老樓“重生”的故事,更映照著民生工程暖到心窩裡的溫度。

老樓裡的“難”體沙化漏水嚴重

“剛搬來那陣,真是天天鬧心。”靳阿姨記得,從增光路搬到樺皮廠胡同八號樓時,迎接她的是一棟“問題樓”:

牆體沙化嚴重,釘個窗帘杆都能帶下一片牆皮,粉末簌簌往下掉﹔管道老化得厲害,三樓的水順著牆縫漏到二樓,再滲到一樓,四樓的水又“反哺”到自家﹔62平方米的兩居室被分割成多個小間,廚房和廁所緊挨著,三代人擠著住,很不方便。

重建前的樺皮廠胡同八號樓。新街口街道玉桃園社區供圖

重建前的樺皮廠胡同八號樓。新街口街道玉桃園社區供圖

更讓人頭疼的是臨街的噪聲。“有時候半夜有車經過,老窗戶根本擋不住聲響。”靳阿姨說。那時候,她總望著斑駁的牆皮嘆氣:“這房子,住得不舒服啊。”

新家裡的“甜”:兩居變三居,細節溫情

多年來,西城區住建委與新街口街道始終不忘居民的實際困難,積極協調產權單位等部門推進房屋改建工作。2020年,一個消息讓八號樓的居民們興奮起來——老樓要原址重建了。街道和社區第一時間挨家挨戶做工作,居民們也齊心,因為大多是沾親帶故的老街坊,你勸我、我幫你,很快就達成了共識。

經多方充分籌備,2023年8月,老樓拆除工程正式開展﹔受惠於新型建筑工業化建造技術,至12月底,新房就實現了封頂。如此建設速度,讓靳阿姨每天都不禁多留意幾眼,感慨道:“如同搭建積木一般,短短幾日就能建起一層,而且沒有噪聲干擾。”

重建后的樺皮廠胡同八號樓。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攝

重建后的樺皮廠胡同八號樓。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攝

次年5月,靳阿姨拿到新房鑰匙的那天,十分開心:打開門,62平方米的兩居變成了三室一廳,廚房和廁所徹底分開,走廊不再彎彎繞繞,陽光透過新換的隔音窗洒滿房間。

變化不止這些:加裝的電梯讓居民買菜上下樓不再費勁﹔電線、電表都裝進了安全盒,告別了“蜘蛛網”﹔樓裡樓外裝了監控,住著踏實。“最主要的是隔音,開窗關窗兩個世界。”靳阿姨笑著說,小外孫再也不用戴耳塞睡覺了。

夕陽下,八號樓的新牆在余暉裡泛著暖光。靳阿姨說,“好房子”不僅是鋼筋水泥,更暖了大家的心窩——裡面裝著街坊鄰居的笑聲,更裝著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最實在的向往。

政策裡的“光”:從國家戰略到百姓安居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好房子”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准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

這一戰略部署,在5月1日正式施行的《住宅項目規范》中進一步細化:層高不低於3米、4層及以上住宅設置電梯、提高牆體和樓板隔聲性能,這些指標精准回應了群眾對居住品質的核心訴求。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強調,“好房子”建設要“立標准、強科技、抓項目”。在靳阿姨所在的社區,這一思路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

不僅是北京,優質住宅的建設已在全國范圍內加速推進。湖北省聚焦產業鏈協同,制定涵蓋住房全生命期的技術標准﹔江蘇省發布《改善型住宅設計與建造導則》,從規劃布局、公共設施、環境營造等方面提升住區空間品質﹔江西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常見問題,推動“好房子”科技攻關﹔山東省對建設、購買“好房子”給予金融、財政政策支持……

“以前總覺得政策離我們遠,現在才知道,‘好房子’的標准裡,藏著政府對咱老百姓過日子的琢磨。”靳阿姨站在陽台上,望著樓下新栽的小樹,“你看這樹,和新房子一起長,將來孩子們在樹蔭下玩耍,多好!”(實習生趙梓稀對本文亦有貢獻)

“奮楫篤行”2025年中經濟系列報道:

關稅戰之后,義烏更火了

看!新能源車正“駛入”新農村

店裡的“老外”越來越多了

(責編:郝帥、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