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綠色動能”涌動之江大地

2025年08月13日08:49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 夏 凡 李 禾 張佳欣 房琳琳

8月的之江大地,滿目蔥蘢,山水明麗。白鷺翩翩、魚翔淺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的地貌。“兩山”理念提出20年來,浙江從科技支撐、機制創新、業態重構等方面發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到“綠色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8月4日至10日,科技日報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浙江主題採訪活動,深入走訪海島、工廠、村庄,發現之江大地處處躍動著蓬勃的綠色動能,“向綠而行、逐綠而興”成為浙江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科技支撐,能源“含綠量”創新紀錄

站在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附近的觀光平台上遠眺,隻見巨大的風機葉片徐徐轉動,為大型橋吊智能裝卸集裝箱工序供能。

今年6月,寧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碼頭示范工程風光儲一體化項目3號風機正式並網使用,這標志著浙江省首個綠電碼頭全面建成投用。自2024年1月以來,該項目累計發電量超4000萬千瓦時,碼頭綠電消納率超65%。

寧波梅東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副經理鄒國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港區環境變好了,我們公司每年節省用能費高達500多萬元。”

岱山縣的秀山島海域,潮汐周而復始。在海底,直徑15.2米的葉片被潮汐推動著緩緩轉動,發出的電通過岸上的電線穩定輸送到國家電網。

作為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站已在舟山連續並網運行超8年,累計向國家電網送電超870萬千瓦時,單機規模和運行時間保持全球第一。

“我們持續推進技術升級,發電機組已四次迭代,潮流能度電成本從106元/千瓦時下降到現在的1.1元/千瓦時。”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東說。

截至2024年底,浙江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提升至46.4%,規模歷史性超過火電。綠色能源一度一度、每分每秒流動在山海間。

機制創新,海洋蘊藏經濟新賽道

在台州市椒江區“藍色循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掃一下模特領帶上的二維碼,就能追溯這款由海洋塑料廢棄物生產的領帶的碳足跡——“誰收的、誰儲存、誰轉運、誰再生、誰加工”,流程一目了然。

“‘藍色循環’模式依托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對塑料廢棄物‘從海洋到貨架’的全生命周期可視化追溯,並經過國際權威機構認証,有力推動海洋塑料廢棄物變廢為寶。”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工程副總經理方敏介紹。

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是全球環保難題。“藍色循環”模式打通“市場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資源利用—國際化認証增值”全鏈條,將治理困境轉變為共富紅利,並因此獲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同年,另一件跟碳相關的事,發生在象山縣。2023年2月,全國首單藍碳拍賣在象山縣成交。

在象山旭文海藻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文榮看來,作為海洋碳匯,藍碳並沒有那麼“神秘”。他以公司養殖的滸苔舉例說:“1公斤滸苔苗可長成1000公斤滸苔,它們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海水和空氣中的氮、磷、碳,起到固氮、固碳作用。如今,滸苔在生長過程中的‘固碳’數量,可以科學地計算出來。”

象山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胡盛敏表示:“藍碳拍賣是以市場化機制提升生態產品價值,促進碳減排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的創新實踐。”

之后,象山縣還設立了全國首個跨省共建藍碳生態碳賬戶,完成全省首例“藍碳+產權+司法”生態補償交易,構建起生態司法和海洋碳匯交易平台之間的直通機制。

記者調研中了解到,麗水市出台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辦法,仙居縣實施國內首個縣級單位的生物多樣性新型碳匯項目,安吉縣打造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台……在機制創新上,浙江先行示范的腳步從未停歇。

業態重構,鄉村蹚出共富新路徑

金華市武義縣履坦鎮壇頭村,斑駁的磚牆上,貼著許多當代詩人的詩歌。新與舊的對比,見証了這個擁有750年歷史古村落的蝶變。

壇頭村位於武義江與白鷺溪交匯處,由於地勢低,加之上游工業排污,曾一度面臨濕地破壞、環境污染的困境。“別說魚了,河裡連螺螄都沒有。一到下雨天,臭水遍地流。”回憶起過去,壇頭村黨支部書記林衛良連連搖頭。

怎麼辦?改!2014年,壇頭村開始了修整房屋、治水種綠的攻堅行動,“臭河灘”變成“會客廳”,大批詩人雅集在此,“生態美”一步一步帶動了“產業旺、文化興、百姓富”。

這樣的例子在浙江比比皆是。在有著“石城”之稱的縉雲縣,昔日的採石遺跡“岩宕”,被改造為劇場、書房、展示廳等公共文化空間,成為文藝演出和地方文化展示的新陣地。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縉雲縣開辟了生態價值轉化的新路徑。

“生態保護不是發展的約束,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村庄通過系統整合自然資源、文化基因與技術創新,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構建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閉環,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綠色共富樣本。”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金田林如是說。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