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偽科普坑農,網絡平台難辭其咎

2025年08月13日08:51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創新談】

◎管晶晶

“味精加啤酒,增產又增收”“量子賦能農作物,抗病抗災還增產”……近日,媒體調查發現,一些荒誕的偽農業科普在短視頻平台肆意傳播,不法分子借偽科普打造虛假人設,帶貨假冒偽劣農資產品,以“助農”之名行“坑農”之實。

這些偽專家深諳流量密碼:白大褂、農藥架與“免費指導”的話術,營造權威的“專家形象”﹔“花生膨大粒粒飽”之類的噱頭產品,精准戳中農民追求豐產的心理﹔啤酒灌根、食鹽除草等似是而非的“小妙招”,把不明就裡的農民輕鬆拿捏。

農業生產專業性強,需要真專家的科學指導,而偽科普的泛濫,混淆了農民的認知,可能讓他們耽誤農時、蒙受損失。這種傷害不僅是經濟上的,更是對信任的摧毀。當真正的農技人員走進田間,卻可能因農民“被坑怕了”而遭冷遇。

農民種地收入本就微薄,每一分錢都浸透著辛勞與不易,而且農民群體對網絡信息辨識能力本來就弱,偽專家拿農民下手,干坑農牟利的勾當,實在是傷天害理。

需要指出的是,短視頻平台對這一亂象難辭其咎。有的平台對專家身份的驗証把關不嚴,讓騙子有機可乘﹔有的平台對內容審核不力,讓虛假農技、農資信息得以廣泛傳播。而算法推薦的不當應用,更助推了有害信息的擴散。可以說,平台的“流量至上”原則,為偽專家提供了行騙牟利的溫床,成為坑農害農行徑的間接幫凶。

因此,打擊偽農業科普,平台須扛起主體責任。專家的資質審核要嚴格,必要的學歷核驗、身份核查等不可或缺。在內容審核方面,各平台也要提高專業化水平,對偽科普真帶貨、夸大農資農藥功效等有害視頻和直播要加強監測和治理。同時,要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發現問題及時作出禁言、封號等處理。

互聯網監管部門也應“利劍出鞘”,既加強對涉農信息的日常監管,也針對涉農科普領域的突出問題強化專項治理。對那些屢出問題、影響惡劣的平台,該約談的約談,該處罰的處罰,以“強監管”督促平台落實主體責任。

此外,治理需立破並舉,既堅決清理偽科普,更為真科普打通渠道、創造條件。互聯網平台應積極推動農業院校、科研機構的專業人士入駐平台,為真正的農業科普搭台,並在流量上給予傾斜。同時,建立權威的農資信息查詢渠道,讓農民能便捷地辨別產品真偽。

唯有平台盡到責任、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才能還農業科普一片淨土,才能把科學的種子播撒到田間地頭。這不僅是對億萬農民實實在在的幫助,更是對國家農業根基的切實守護。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