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微觀察
從“破除”到“開放”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邁入新階段


自《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於2022年發布以來,各項改革舉措漸次落地,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值得關注的是,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的“五統一、一開放”與此前提出的“五統一、一破除”在表述上發生了關鍵變化。
如何讓“開放”真正成為撬動發展的杠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副研究員胡飛做客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談表示,從“破除”到“開放”,一詞之變背后,是我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頂層設計上的深化升級,標志著我國市場建設進入到縱深推進的新階段。
胡飛首先聚焦“如何擴大對內開放”這一問題。他認為:“對內開放,核心是堅持對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意味著要以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為核心,筑牢“全國一張清單”的管理基石——清單之外的領域,各類經營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真正實現“規則面前無例外”。
胡飛表示,近年來,我國市場准入限制總體持續放寬。比如,今年4月發布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中,納入負面清單事項數量由2022年版的117項縮減至106項,每一項縮減都意味著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再比如,有關部門加快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目前有的核電項目民間資本參股比例已經達到20%,工業設備更新、回收循環利用領域支持民營企業的資金佔比超過80%。這些數據,正是各類經營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的生動體現。
在胡飛看來,對內開放還要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推動各種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與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相結合,深化東中西部產業協作,鼓勵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鼓勵探索轉出地和承接地合作共建等新路徑﹔同時,還要深化跨行政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素共享等重點領域的合作,使要素資源能夠突破行政區邊界限制,在地區間高效流通和優化配置,做到全國一盤棋,暢通大循環。
當前,區域合作已經有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正在共同推進數據安全可信流通、算力資源合作發展、長三角“一網通辦”等任務。這既促進了要素資源的共享,也為全國統一數據市場建設作出了有益探索。
除了對內開放,胡飛還進一步分析了“如何通過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他認為,當前對外開放的重點,在於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這一開放模式與傳統開放有所不同:傳統模式更注重關稅、配額、貿易便利化等“邊境上”措施,而制度型開放則聚焦產權保護、產業政策、環境標准、政府採購、服務業開放等涉及國內經濟運行的“邊境后”制度安排。
胡飛舉例稱,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於今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全島封關運作,這正是實施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的重大舉措。
在他看來,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釋放出明確信號: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絕非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要通過發揮內需潛力,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聯通兩種資源。一方面,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能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全球優質要素,提升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將持續釋放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潛力,讓更多國家共享我國發展機遇與成果,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最終實現以國內循環更好牽引國際循環。(實習生趙梓稀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