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產業量質齊升


2025中國算力大會日前舉辦,會上發布的相關數據與成果表明我國算力產業邁向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新階段。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標准機架達1085萬架,智能算力規模達78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干線400G端口數量大幅增加至14060個,存力總規模超1680EB,全國算力中心平均電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2,算力基礎設施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表示,將持續加強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算力資源使用效率,推動算力網絡“點、鏈、網、面”體系化高質量發展,持續鞏固提升信息通信業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
智能算力加快增長
算力即計算能力,是集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數據存儲力於一體的新型生產力,主要通過算力基礎設施向社會提供服務。當前,隨著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以及各類數字應用場景涌現,算力重要性不斷凸顯,成為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科技創新、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引領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生產力。
算力大會期間發布了《2025綜合算力指數》《2025算力發展報告》等一系列研究報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表示,綜合算力是釋放大模型能力的核心引擎,當前我國綜合算力呈現東部引領、中西部崛起的協同發展態勢。
我國算力產業由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化。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動下,智能算力需求呈現迅猛增長態勢。魏亮介紹,隨著智算規模顯著提升,算力呈現“智算主導、多元協調發展”的特征。各地因地制宜規劃資源布局,形成多層次、差異化的區域算力發展體系。推理需求或成為智算規模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算力技術革新和硬件升級加快應用落地,促進國產算力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算力設施層面,人工智能演進帶動基礎設施優化配置,協同調度、異構兼容、彈性擴展、安全可靠等核心能力持續提升﹔算力平台層面,一站式解決方案實現算力資源供給平衡與價值釋放,為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提供堅實保障﹔算力應用層面,大模型與智能體應用深化行業融合創新,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增長極。
算力加快向綠而行。記者在國家先進計算太原中心採訪時了解到,該中心採用全新一代全浸沒相變液冷技術,將包括處理器、主板等在內所有計算部件浸沒於液態冷媒中,實現了高密度、全覆蓋、無死角、高效恆溫冷卻,核心計算機房PUE值降至1.04。
中國移動副總經理李慧鏑認為,算力發展呈現“3個轉變”。算力結構由以“訓練為主”向以“推理為主、訓推一體”轉變,大模型輕量化、開放化發展激發推理應用爆發,未來推理算力有望達到訓練算力的10倍規模﹔算力形態由“集中化”向“分布式”轉變,邊緣場景超實時、高安全需求驅動算力進一步下沉,中訓邊推、端雲協同的立體格局加速形成﹔算力效能釋放由“硬件橫向擴展”向“軟硬垂直優化”轉變,模型算法、基礎軟件與底層硬件聯合優化,軟硬協同突破算能算效瓶頸。
算力平台全面貫通
算力大會期間,中國算力平台完成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份分平台接入工作,實現“平台、主體、資源、生態、場景”全面貫通,我國“全局總覽、分域協同”的算力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據了解,截至7月底,中國算力平台運營層注冊企業用戶超1000家,入駐算力服務商逾100家,上架優質算力產品110余項,接入主流基礎大模型和垂類模型90余個,成功承載9000余張離散卡的供應匯聚、購買和即時開通服務,為1000余名開發者提供了多源多元的在線調用服務,累計沉澱數十億條算力監測大數據。
當前,我國按照“點、鏈、網、面”為主軸,體系化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工作。作為全面賦能的重要抓手,中國算力平台將在現有10個省份分平台接入的基礎上持續擴容,通過豐富算力產品矩陣、優化算力交易流程、推動算力資源聚合、完善算力產業生態等舉措,進一步提升智算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為我國算力產業高質量規模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同期,國家超算互聯網與7城算力中心“算力互聯互通接入儀式”舉行。隨著國家超級計算太原中心、國家網安基地(武漢)算力中心、青島“海之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長沙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7家算力中心正式接入,國家超算互聯網所連接的骨干節點型算力中心已突破30家,聯合體成員數量突破200大關。
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表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構建重心,已經由數字基礎設施布局轉為建用並重、以用促建。國家超算互聯網正式上線以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可成為其他算網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參考。
賦能行業加速深入
智算市場需求正經歷深刻變革,訓練需求趨於平穩,而推理需求迎來爆炸式增長,市場正從“體驗嘗鮮”加速向“生產剛需”轉化。對此,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總經理孫少陵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用戶對大模型的使用不再停留在簡單調用,而是深度融入業務流程,尤其在政務、金融等安全敏感領域,私有化部署、數據可控成為硬性要求﹔在工業、教育、醫療等行業,用戶更傾向於通過公有雲獲取靈活、可按需調用的模型服務。
需求層次也在持續升級。早期用戶主要需要裸金屬、雲主機等基礎算力資源,如今更關注知識庫構建、模型微調、智能體編排等高階能力,並強調調優服務與場景適配,逐步從“要算力”轉向“要解決方案”。以智能體為代表的AI應用,正與用戶的業務系統、專有數據深度耦合,實現“融智於業”。
孫少陵介紹,今年4月,中國移動發布“由雲向智”戰略,推動雲計算向“雲智算”全面升級。最新發布的算網大腦3.0是雲智算的超級智能體,深度融合九天大模型,通過1個指揮智能體,聯動多個領域專家智能體,完成用戶算網需求的自主規劃執行。
浪潮通信信息副總經理郭振君表示,隨著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傳統數據中心建設周期長、場景適配性弱、能耗與碳排放高等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制約智算基礎設施高效落地的瓶頸。針對這些行業痛點,浪潮通信信息通過工廠預集成與現場積木式組裝,將交付周期壓縮至4個月到6個月,同時支持風冷與液冷動態切換,為不同規模算力場景提供快速交付、彈性擴展的低碳解決方案。
華為公司副總裁、數據存儲產品線總裁周躍峰認為,城市、行業與企業需要高度重視數據的匯聚、流通與價值釋放,加快建設先進數據基礎設施,搶抓人工智能時代發展先機。
“要有序引導算力設施建設,切實提升算力資源供給質量。推動完善算力布局政策體系,優化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引導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設施,持續開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熊繼軍說。
據了解,工信部將加快突破GPU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擴大基礎共性技術供給﹔深入開展算力強基“揭榜”行動,聚焦計算、存儲、網絡等重點方向,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面向教育、醫療、能源等重點行業,開展算力賦能專項行動﹔推動“智算生態圈”建設,推廣一批標志性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推動實施城域“毫秒用算”專項行動,加快建設中國算力平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