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實體經濟加“數”前行 數字金融譜寫“京”彩篇章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推進,如何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推動實體經濟加“數”前行,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
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此前聯合發布的《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明確,形成數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數字化金融產品服務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適配度和普惠性明顯提升。
“我們以‘數據’為主線,提高自身數字經營能力,既滿足了客戶在數字經濟浪潮下新業務需求,又為基層員工減負賦能﹔構筑‘數據要素+數字技術’雙輪驅動的金融科技底座,促進數字金融發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數字經營能力。”農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突出數字賦能,抓實智慧銀行建設﹔突出隊伍建設,夯實數字經營能力﹔突出安全合規,壓實風險管理責任。
創新產品 滿足市場多元需求
“近年來我國出境旅游迎來熱潮,我們想借力發展,但在業務推進上需流動資金支持。”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從事境外旅游咨詢的小微企業負責人表示,“作為農行北京朝陽支行‘京禧暢融’貸款白名單內的企業,隻用了3天時間,就拿到了300萬元貸款,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真是太及時了。”
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生力軍,但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京禧暢融’主要是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依托‘微捷貸’業務系統,引入了多項外部數據。”農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建立准入規則和授信模型,精准篩選出風險低、資質好的小微企業客戶,有效滿足客戶用款需求。
這是銀行機構運用數字技術提升重點領域金融服務質效的一個縮影。《行動方案》明確指出,“助力科技金融提質增效”“賦能綠色金融深化發展”“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持續豐富養老金融服務”“支持提升數實融合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數字金融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底座,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形成支撐助力。銀行機構應加快推進和深化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豐富金融服務供給,提升數字金融普惠力度。在進行信用分析和金融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引導金融機構實施分類定制、精准投放模式,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持續性。
搭建平台 拓展金融服務場景
“以前看病繳費要排好幾次隊,現在有了銀行推出的‘信用+醫療’服務,看完病再統一結算,方便多了。”北京市東城區市民劉先生說。
農行北京分行聯合北京市東城區經信局、衛健委、金融辦等單位,推廣“信用+醫療”模式,提供“先看病后付費”服務﹔推出掌上銀行‘首都生活’城市專區,為北京客戶提供全覆蓋、多層次、差異化、有質量的非金融和金融特色服務﹔上線智慧人社平台,涵蓋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職業傷害險等北京市全量社保待遇發放功能……近年來,農行北京分行以技術為核、數據為基,拓展服務場景,便利數字化生活。
《行動方案》指出,建設數字金融服務生態。鼓勵金融機構合理布局數字生態場景體系,構建數字生態運營體系。支持金融機構參與數字政府建設,助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當商業銀行從信息化建設邁向數字化發展新階段,金融服務也逐步實現從線上化到數字化、從單品化到聚合化、從場景化到生態化,要深化與政府、企業的合作,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提供支撐。
構筑底座 推進數字化轉型發展
構建風鵬e共享平台,實現客戶需求精准識別、產品服務智能匹配,讓金融服務從“廣撒網”轉向“細耕作”﹔研發拖拽式可視化看板工具——數智看板,實現低門檻、全視角、跨條線、更安全數據使用體驗﹔自主研發了100余項智慧風控數據模型﹔上線“慧識客”系統,提升基層營業機構客戶盡職調查能力,守護好客戶資金安全……近年來,農行北京分行加大科技投入,構筑技術迭代與數據價值雙軌並進的金融科技新模式,為數字金融發展提供保障。
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引領數字金融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合理評估金融機構數字化進程,指導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建立跨科技部門和業務部門的任務型團隊,建立前端業務部門需求牽引的數字技術開發模式,提高科技開發敏捷響應能力,系統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業內人士表示,數字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也要提升金融服務的適配度和普惠性,強化數字金融風險防范,加強數據和網絡安全防護,提升金融監管數字化水平,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銀行機構要推動信息網絡、大數據平台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5G通信技術、雲計算技術建設,為數字金融深化提供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