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母基金行業新機遇:政策引導、產業賦能與創新突破


今年以來,股權投資行業迎來多重政策利好。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確進一步優化私募股權基金“募投管退”體系。
政策引導之下,母基金與創投行業發展新機遇備受產業界人士關注。
母基金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2025上半年中國母基金全景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母基金在管規模34845億,首次出現規模下降,新設母基金數量與規模出現下滑。政策層面,今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規范政府投資基金,“縣級政府應嚴格控制新設基金”﹔行業層面,母基金對子基金出資比例放寬、返投要求鬆動,20年期國家級母基金體現“耐心資本”特質,容虧容錯機制逐步完善,科創板科創債開辟募資新路徑,但基金管理費收緊、中小GP趨向輕量化運營,退出端則依賴港股、並購與S基金實現觸底反彈。
在此背景下,2025 第六屆中國母基金峰會匯聚各界人士,共探政策引導之下,母基金的產業賦能與創新突破。
北京市順義區委常委、副區長李欣介紹說,順義區憑借“5+4”產業體系(五大高端制造業與四大服務業),已培育汽車、航空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超4萬億元。其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區級投資引導基金二期,重點布局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並發布四支新基金,為母基金落地提供產業生態與政策支持。
北京市政府特聘專家、順義國資總經理呂亞軍針對母基金退出難、財政資源縮減等問題,建議構建“LGC + 阿爾法”結構:以順義國資為資金池基礎,通過順義金控整合金融牌照,採用“直投+母基金”模式,直投3 億元以上項目,子基金覆蓋“5+4”產業﹔重構母基金 KPI,納入區域經濟貢獻等非財務指標,通過“投貸聯動”解決企業估值倒挂問題,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探索國資CVC模式,為地方政府引導基金運作提供范例。
國科創投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克峰表示,要發揮創投“發現”與“鏈接”功能,從科學價值、產業痛點解決、量產成本等維度篩選科技成果,構建生態為成果轉化提供資源,推動成果向傳統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戰新產業、未來產業三個方向發展。
中國保險投資基金戰略客戶部總經理郝鈺甯表示,母基金適配險資“風險低、久期長、求均衡”特性,可遴選優質GP、分散賽道與階段風險、平滑淨值波動,具有專業判斷、強投后管理、優先跟投、穩定估值等優勢。她建議母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聯動資本市場完善退出機制、聯合產業龍頭設基金促產融融合。
國家服務貿易基金執行董事張偉哲認為,母基金在篩選子基金時,一是符合政策引領﹔二是兼顧財務收益﹔三是注重產業賦能,可以布局龍頭企業構建生態。
圍繞母基金賦能路徑,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投資一部總經理黃瀟表示,投前要結合產業政策制定投資指南,明確子基金重點領域與考核要求﹔投中要加強信息共享、人員委派、特殊處置機制等穿透式管理﹔投后要強化政策、業務、融資支持,推動資源協同賦能﹔退出端聯合子基金制定滾動退出規劃,以多期基金與金融方式形成資金良性循環。
零一萬物CEO李開復針對生成式AI變革提到,AI推理成本正在快速下降,“慢思考”能力提升模型推理水平,開源模型為中國企業私有化部署提供優勢。他認為,“智能體”能自主拆解執行任務,可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是未來的產業方向。
也有不少產業人士認為,當前,母基金行業在政策引導下機遇與挑戰並存。母基金需立足產業根基、把握技術趨勢、著眼全球布局,通過機制創新與生態構建,方能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