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治水興疆七十年 涓滴清流潤萬家

人民網記者 歐陽易佳
2025年09月03日13:37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新疆廣袤的土地,因水而孕育生機。

在這裡,蜿蜒的水脈奔流在高山沙漠間,每滴水都見証了水利基礎設施的歷史性跨越,承載起農業增產增收的希望,勾勒出河湖生態復蘇的畫卷……

70年來,新疆水利系統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水利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為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筑基潤疆:水利基礎設施歷史性跨越

新疆佔全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水資源總量卻僅佔全國的3%左右,水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改變流域間、區域間分散管理狀態,是解決新疆水資源結構性匱乏問題的關鍵“一步棋”。

從坎兒井的涓涓細流到“世界級水利樞紐”的巍然聳立,在管理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新疆全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持續固本強基,實現從水利設施極度匱乏到水網建設初具規模的歷史性跨越。

 “以前河裡來水的時間不固定,庄稼常常旱死。現在水庫修好了,什麼時候用水什麼時候就有。”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托乎拉鄉農民艾買爾·吐爾遜指著綠油油的稻田說,“我家去年種了200畝水稻,收入增加了好幾萬。”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基於國家水網主骨架關於新疆屬於西北區域水網的定位,圍繞推進“十大產業集群”、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明確了一批重大、骨干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實施,進一步完善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2022年—2024年新疆水利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900億元,年均投資增量超50億元、增速超16%。2024年完成投資355.31億元、增速18%,吸納就業12.24萬人、發放工資17.59億元,新開工水利項目數量、投資規模、融資規模均創歷年最高紀錄,為實現穩增長、穩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70年超3000億元投資建設,新疆水利基礎設施得到長足發展,建成671座水庫、12.54萬公裡干支斗渠、逾8000公裡堤防護岸,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水潤民心:從 “靠天吃飯” 到 “渠通田頭”

70年來,新疆水利人克服昔日 “靠天吃飯” 的窘境,實現從“飲水難”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歷史性跨越,讓涓滴清水流入千家萬戶,成為最溫暖的民生答卷。

“再也不用喝又苦又咸的水了。”喀什地區岳普湖縣村民帕夏古麗·買買提擰開水龍頭,接滿一壺清冽的自來水,“現在的水又甜又干淨,孩子們再也不鬧肚子了。我家還開了農家樂,去年光賣烤魚就賺了5萬多塊錢。”

自1986年開始,新疆開始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將農村飲水安全作為民生水利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投入342億元,建成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10處,農村供水管道16.95萬公裡,其中村級以上管道5.46萬公裡,村內管道達到11.49萬公裡。解決了1251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新疆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近年來實施的“苦咸水改水”工程,將清澈的水源輸送到天山南北每一個角落,惠及千萬農村群眾。

70年來,新疆水利灌溉面積從1955年的2700余萬畝增長到2024年的9520余萬畝,糧食單產由不足百公斤躍升至524公斤,“西部糧倉”“大漠海鮮”的背后,離不開水利工程的強力支撐。

到2024年底,新疆現有大中型灌區391處。其中大型灌區55處,中型灌區336處。目前,已完成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共172處,全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2007年的0.46提高到2024年的0.577,排名全國第13位。以提高灌區水資源配置利用效率為著力點,新疆因地制宜謀劃數字孿生灌區建設,以點帶面,帶動全區數字孿生水利建設。2023年,開都-孔雀河數字孿生流域成為水利部國科司重點科研項目,數字孿生大河沿子灌區、三屯河灌區也作為全國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

生態復蘇:繪就綠色幸福新畫卷

塔裡木河作為中國最長內陸河,流經塔克拉瑪干沙漠,流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裡,流域內分布近1700萬畝天然胡楊林,是塔裡木盆地的重要生態屏障。然而,由於氣候變遷及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塔河下游自20世紀70年代起斷流近30年,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魯克塔格沙漠面臨“合攏”風險。

2000年起,塔裡木河開始實施向下游生態輸水,持續修復下游綠色走廊。黨的十八大以來,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連續26次向塔河重點胡楊林區生態補水、下游生態輸水,截至目前,已累計下泄生態水103.5億立方米。

 “河水回來了,胡楊林綠了,野生動物也多了。”若羌縣牧民阿依努爾·吐遜在塔裡木河下游放牧時說,“以前這裡都是干河床,現在水來了,草也長出來了。”

這一方方寶貴的生態水,經過多年探索,更加科學精准地滋養著沿岸地區。經過多年實驗觀測,探索形成了汊滲輪灌方式,按照“三年一輪灌、面狀全覆蓋”原則對胡楊林進行引洪補水。同時,探索採用“雙河道、多時段、長歷時、小流量”輸水模式,將水量由過去的“波濤洶涌”轉為“細水長流”,水頭由“急行軍”轉為“陣地戰”,理念由“水量主要進入台特瑪湖”轉為“水量充分補給沿線生態脆弱區”。

滔滔河水讓漫漫沙漠生機煥發。塔裡木河兩岸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下游兩岸1公裡范圍內地下水位明顯抬升,由8∼12米逐步恢復到2∼4米,5個監測斷面近河道區域地下水礦化度由4∼5克每升下降至1∼2克每升,水質明顯好轉。天然胡楊林的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責編:王仁宏、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