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時代,文化產業如何“破壁出圈”?


人民網北京9月1日電 (記者杜燕飛)VR帶觀眾“穿越”《山海經》奇山異水、文化數字版權交易平台“華藏”上線、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文化話語體系重構……當前,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進入了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新階段。
新技術如何厚植文化產業成長“土壤”,讓發展“破壁出圈”?業界人士表示,數字技術豐富文化表現形式,數字經濟促進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助力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未來,要以量化“標尺”賦能產業數字化發展、多方合力共建生態圈、政策和服務協同發力護航企業“逐浪出海”。
數據顯示,2024年,以數字文化產業為主體的16類文化新業態營業收入突破6.67萬億元大關,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5%。
“這背后是技術應用與內容創新的深度融合,文化借助數字之翼打破了時空藩籬,實現了影響力與價值創造的雙重躍遷,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浙江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總經理林文火表示,要以技術為基、信任為橋、價值為核,構建“文化為魂、數字為脈”的新生態,為文旅數據要素流通與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可信動能。
融合是未來發展的“主賽場”,北京信息產業協會副理事長柏鬆表示,數字化讓文化變為全球資產,“活”起來、全球“走”。例如,區塊鏈技術賦能莫高窟,實現了文化IP的數字化新生,讓老資源有了新玩法,價值看得見摸得著,將中國故事講到全球。此外,數字化提升版權保護效能,讓創作者有了“防彈衣”﹔重塑了粉絲經濟,實現從粉絲追星到“社群共治”,將影響力變為可交易的數字權益。未來,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技術更貼心、資產更豐富、治理更創新。
“當前,文化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已進入深水區,從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到文化產品的數字化傳播,再到文化產業的數字化重構,每一步都離不開技術支撐,更離不開合規生態保障。”浙江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專職外部董事胡朝東表示,在數字經濟浪潮中,要讓文化資源從“靜態傳承”走向“動態活化”,加速推動“數字+文旅”“數字+影視”“數字+文創”等融合項目的落地。
“通過數字技術與場景合作,還能夠激活城市發展活力。”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數字藝術與區塊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朱紀偉表示,要建立場景聯動機制,整合景區、博物館、古街與餐飲資源,打造無縫體驗鏈﹔引入數字打卡技術,實現多場景互動,激發探索興趣,提升復游率﹔建立跨行業合作伙伴關系,共享客源,協同營銷,形成文旅生態圈,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業界人士表示,與傳統文化產業相比,數字文化產業具備技術賦能高、進化速度快、融合能力強的特點。這些新特點也是數字文化產業的機遇與挑戰,要不斷完善治理體系,通過數字技術讓傳統文化資源獲得更有效整合與更高效利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