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部署、快響應 廣東水利筑牢汛期江河安瀾防線


狂風呼嘯、暴雨傾盆、山洪咆哮。2025年入汛以來,廣東省歷經18輪強降雨過程,先后遭受“蝴蝶”“丹娜絲”“韋帕”“楊柳”等4個台風登陸或嚴重影響,95條河流123站點206個站次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面對嚴峻形勢,廣東省水利廳錨定“不死人、少損失”和“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的目標,堅持早謀劃、早安排、早部署,以精確研判、精准預警、精細調度、精密防控,彰顯水利人的擔當,最大程度降低洪澇災害影響和損失,全力守護江河安瀾、萬家安寧。
協同高效戰汛情 全面升級防御“中樞大腦”
洪水來襲,分秒必爭。風險研判快一步、指揮調度先一著,人民群眾的安全保障就多一分。
優化機制,強化協同。今年,廣東防汛調度有了新變化。
2025年汛前,廣東省水利廳全面優化水旱災害防御組織運作機制,從物理空間、組織運作到防御目標實現全方位升級,以期打造出一個更加高效協同的防汛“中樞大腦”。
廣東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體系重構,不僅是物理和機制層面的整合,更在防御理念上實現跨越。“我們突破以往‘單一災種分別應對’的傳統模式,構建起覆蓋暴雨、洪水、山洪、台風、干旱及城鄉積澇的‘多災種統籌防御體系’。”
今年汛期,廣東省水利廳依托“每日會商+場次台風暴雨洪水會商”機制,精准研判風險隱患、提前部署應對。雨水情監測預報預警、“456”水利預警機制、臨災預警“叫應”機制等一系列措施高效運轉,十崗專人全程在崗,已先后成功抵御多輪台風暴雨洪水侵襲,高效處置各類突發險情,最大程度降低了洪澇災害造成的影響和損失。
預警“跑贏”洪水 預警機制為生命搶得先機
8月5日清晨,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達溪村牛路水河溝傳來轟隆巨響——山洪暴發,泥沙俱下,道路被毀、房屋進水,通訊一度中斷。但在危險來臨的數小時前,45名沿河居住的群眾已全部安全轉移。
達溪村書記陳常東回憶:“我們接到預警,第一時間組織群眾轉移避險,沒有一人傷亡。”
達溪村村干部指認房屋淹沒洪痕。受訪者供圖
這不是運氣,而是一套精准的預警機制在發力。
近年來,廣東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水旱災害防御的不確定性、突發性增強,防御難度不斷加大。及時預警、提前轉移,成為防災減災中尤為關鍵的一環。
今年5月,廣東省水利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洪水和泄洪預警發布處理工作的通知》,創新構建“456”水利預警機制,進一步明確“江河洪水預警、山洪災害預警、水工程泄洪預警和工程險情預警”等4個水利預警類型,暢通公文、短信、電話、“一鍵通”系統、微信(粵政易)、大喇叭等6種發布渠道。該機制推動預警響應聯動措施落實落細,實現了預警工作全面覆蓋、直達一線、高效閉環,為指導基層防御、組織人員提前轉移發揮了重要作用。
“預警不僅要發得出,還要叫得應、有人管。”上述負責人表示。從化達溪村山洪災害的成功避險並非個例。入汛以來,廣東強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預警,嚴格執行“456”預警機制,落實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全省水利部門共發布洪水預警408次,處置山洪災害監測預警3518個,向相關防汛責任人發送預警短信63萬條,逐一跟蹤1583個“危險”級別預警處置情況,第一時間電話叫應至縣水利部門和鎮村,提請轉移130個鄉鎮危險區群眾2萬余人。
以萬全防萬一 科學調度與隱患排查共筑屏障
肇慶水利搶險隊在端州區北嶺排洪渠搶險。受訪者供圖
精准預警為轉移避險贏得先機,科學調度與隱患排查則推動防汛關口進一步前移,持續鞏固防汛安全防線。
超前備戰,防患未然。今年元旦一過,廣東全省水利系統就迅即開展汛前防汛安全大檢查,對約4萬宗水利工程實現全覆蓋檢查。汛期還組織常態化暗訪檢查,截至7月底累計派出檢查組144組次、504人次,檢查515宗水利工程和31個山洪災害防治點,發現問題2257個,並以“一市一單”形式督促限期整改完成。
入汛至今,廣東全省共調度大中型水庫979座(次),攔蓄洪水53億立方米,避免了226個(次)城鎮受淹,保護耕地133萬畝,減少人員轉移約51.2萬人(次),防洪減災效益顯著。
應急保障體系同步加強。僅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內,廣東省水利廳就啟動水利防汛防台風Ⅱ級應急響應3次、Ⅲ級應急響應2次、Ⅳ級應急響應6次,提前預置搶險力量和物資,嚴格執行“臨災排查、災中檢查、災后復查”工作要求,先后派出16個工作組、專家組60余人赴一線指導,全力保障超汛限水庫和病險水庫安全運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