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8100億元研發投入 擦亮上市公司創新底色


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再上新台階,全市場超8100億元,同比增長3.27%,增速較去年同期提升近2個百分點﹔整體研發強度2.33%,同比小幅提升。這組數據不僅擦亮了上市公司的創新底色,更標志著創新由“可選動作”轉為“生存剛需”,成為驅動中國產業向“智造”“創造”躍遷的強引擎。
引擎的價值,不光看馬力足不足,更要看方向准不准、耐力久不久。如今,上市公司的研發實踐,正從規模增長向質效提升跨越,在破解創新痛點中釋放更深層的動能。
上市公司持續加碼研發投入,相當於給產業升級筑牢了“資金底座”。過去,研發周期長、風險高、回報不確定,不少企業對研發持保守態度。但現在,上市公司愈發認識到:市場競爭拼的不是簡單的規模和成本,而是拼技術。研發投入看起來是在“花錢”,實際上是在給未來的競爭力“存錢”。守住了研發,也就守住了產業升級的主動權。
超8100億元研發投入背后,是企業實打實的戰略轉向,不再把研發當成“可花可不花的錢”,而是將其視作“必須守住的底線”。這種“敢投錢、願投錢”的共識,讓科技創新不再是空中樓閣,實打實的資金支撐為產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躍遷打下了堅實基礎。
更值得關注的是,研發投入增長正從“盯著一個點使勁”轉向“搭體系、鋪全局”,給創新動能注入了“協同力”,讓力氣能往一處使。從數據來看,上半年,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研發強度分別為4.89%、11.78%、4.63%,科技屬性進一步凸顯。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發揮創新示范效應,研發強度分別高於整體3.29個百分點、4.44個百分點。全市場113家公司研發投入超10億元,926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
這種“龍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研發格局,讓創新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形成了“1+1>2”的協同效應,推動產業升級從局部突破走向整體躍升。
不過,要讓研發投入真正成為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持久引擎,還需破解“重投入、輕轉化”的難題。從半年報數據看,有些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雖高,但專利轉化率依然較低,大量研發成果“沉睡”在實驗室,沒能變成實際生產力。
問題根源在於企業沒建立起從研發到轉化再到產業化的閉環機制。一方面,研發方向和市場需求脫節,不少科研項目隻停留在“技術可行”,卻忽略了“市場需要”﹔另一方面,缺乏專業的成果轉化團隊,難以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裡”。這就要求企業暢通成果轉化機制,讓研發投入的價值真正落地。
透過半年報觀察,超8100億元的研發投入,既是上市公司創新決心的體現,也是中國產業升級的底氣。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研發投入增長只是“起點”,不是“終點”。未來,隻有繼續推動研發投入從規模增長轉向質效提升、從單點突破邁向體系化布局、從重投入延伸到重轉化,才能讓研發投入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孵化器”、產業升級的“加速器”。這或許也是超8100億元研發投入背后,更值得期待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