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動加速產業智能體落地應用


人工智能正迎來從技術突破向價值落地的關鍵拐點。當前,大模型技術在參數規模、多模態能力和工程效率上持續迭代,千行百業展現了人工智能應用的豐富場景,但人工智能技術的規模價值仍未得到充分釋放。在此背景下,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智能體應用普及,錨定以人工智能技術跨越價值落地鴻溝,意在通過人工智能深度重構生產要素,進而發展智能經濟,構建智能社會。這一部署不僅符合技術演進的內在規律,更切中了產業智能化的核心需求。
從應用基礎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已具備規模化落地的用戶基礎。據CNNIC統計,截至2024年底,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中國網民佔比已達17.7%﹔而從2021—2024年寬帶流量數據顯示,2024年近半數流量增速是由人工智能應用貢獻。由此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已積累可觀的用戶基礎以及實際使用規模。但需注意的是,當前人工智能應用服務仍難形成商業閉環。核心症結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雖能根據提示詞生成內容,卻因缺乏長期目標、無主動發起任務的能力,無法感知物理世界,僅能作為“被動助手”存在,最終導致推廣受阻。而整合大模型(基礎認知)、記憶系統(長期目標支撐)、工具調用(物理世界交互)、規劃能力(主動任務發起)的智能體,正是破解這一困局的關鍵路徑,為人工智能從“內容生成”到“任務執行”提供了應用范式。
智能體的核心價值在於主動執行與動態優化。它不僅具備任務執行能力,還能基於反饋對執行結果進行反思優化﹔能調用API、數據庫查詢等軟件工具,也能連接外部傳感器、具身智能等硬件設備,承擔起“智能代理”的角色。但單一智能體仍存在明顯短板:一是缺乏核心的因果推理能力,面對含復雜時間變量與關系的問題時穩定性不足﹔二是其輸出質量高度依賴用戶提問的精准度,難以主動挖掘潛在需求。這種局限決定了單一智能體難以應對產業場景中的復雜任務,需進一步向協同化方向演進。
為補齊這一短板,需從“AI Agent(單一智能體)”向“Agentic AI(智能體協同群)”升級。通過新增中心化編排層,在封閉系統內實現統一目標下的多智能體協作。這一模式如同“群策群力”,將多個智能體整合為“超級代理”。依托共享記憶庫,協同群可實現知識的集成、沉澱與集體反思,進而構建多智能體協作生態。相比單一智能體,其應用場景更豐富,能覆蓋多領域知識融合、復雜環境動態響應及長周期任務接力等需求。
智能體協同群在封閉環境下應用高效,但不適於在開放生態系統和異構平台集成應用,下一步需依托區塊鏈、聯邦學習等分布式技術協議,開發開放環境下智能體互聯即IoA(智聯網),打造“智能體即服務”和“網絡即協作平台”的生態,實現開放式異構智能體的跨域協作。IoA可廣泛落地於智慧城市、智慧制造等領域,為各類場景提供“數字化身”式的智能支撐﹔不過,如何實現智聯網下異構智能體的高效協同、責任邊界劃分與風險管控,仍需進一步探索。總體而言,智能體協同群與智聯網是現階段推動AI從技術走向落地的關鍵環節,二者的發展成熟,將成為未來向通用人工智能過渡的必要前提。
大語言模型作為智能體生成的關鍵,經訓練優化可提供強大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知識庫及豐富信息,助其更好理解和回應用戶指令、滿足需求。近期,OpenAI推出了GPT-5,DeepSeek官方發布DeepSeek-V3.1版本,百度於上半年推出文心大模型4.5 Turbo和文心大模型X1 Turbo兩款大模型以及多個AI應用,近期還將推出文心大模型最新版推理模型。全球頭部廠商不斷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在算法優化、數據處理、多模態融合等關鍵領域持續突破,推動著大語言模型向更高性能、更廣泛應用的方向邁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開源生態,以國內的文心大模型為例,今年文心4.5系列開源10款模型。這種開源模式不僅促進了技術的快速傳播與交流,讓更多開發者能夠基於先進的模型進行二次創新,還吸引了全球范圍內的優秀人才共同參與到模型的改進和完善中,形成了良性的技術迭代循環。
無論是智能體的迭代,還是智聯網的構建,都離不開底層算力的支持。過去一年,行業雖然持續探索大模型技術創新以降低對算力的需求,但算力緊張的局面仍然制約AI的應用。國產算力技術的突破尤為迫切,近來國內一些企業取得了很有影響力的進展。昆侖芯早前點亮了三代萬卡集群,通過超大規模並行計算能力,大幅縮短了千億參數模型的訓練周期,顯著提升了AI原生應用的迭代效率,為多模態數據與復雜任務的開發提供了堅實基礎。
產業智能化的深入推進,最終依賴人才這一“核心動力”。人才培養是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的重要一環。比如,近期發布“百度人才培養星河”計劃及多個品牌項目,將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培養人工智能及大模型人才,以人才服務社會和產業AI應用落地。
從智能體的技術突破,到智聯網的未來探索﹔從算力基座的夯實,到產業應用的落地,這一進程的背后需要政策發揮領航作用。隨著《意見》的深入實施,我們定能加速通向智能體時代,讓人工智能成為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