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如何摸透台風的行蹤(瞰前沿)

談哲敏 許映龍 顧劍峰
2025年09月06日05: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圖①:今年第4號台風“丹娜絲”未來72小時路徑概率預報圖,2025年7月6日17時—9日17時(北京時)。
  圖②:台風“丹娜絲”4B靜止衛星可見光雲圖,2025年7月6日17時(北京時)。
  圖③:為推進臨空環境台風探測,科研人員在架設無線數據接收天線。
  北京理工大學供圖
  圖④: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台風移動監測車。
  圖①②④均為中國氣象局提供

  網友: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了2025十大前沿科學問題,“台風路徑異常與強度突變”入選。現在正值台風多發季節。我想知道,台風為何會發生路徑異常與強度突變?氣象雲圖上的台風漩渦背后,在現實中有哪些待解的密碼?

  編輯:2025年第4號台風“丹娜絲”的行進路徑受到很多關注。它一度直扑我國台灣,在浙江近海陡然轉向西進,讓沿海城市嚴陣以待。這種路徑突變,恰是台風令人捉摸不透的寫照。本期我們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談哲敏等專家,解析台風為何會走“迷蹤”,科學家又如何研究應對。

  

  精准預報為何異常困難?

  難以穿透狂暴風雨進行精細化觀測

  台風路徑決定影響區域,強度則決定破壞能量。台風路徑與強度的細微偏差,都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因此,精准預判未來氣候條件下的台風風險尤為重要,破解台風的演變密碼迫在眉睫。

  台風為何難以准確預測?關鍵問題在於,台風是一個在復雜環境中演化的超級系統。台風移動路徑和強度受到台風自身結構、大氣環流、海洋環境、地形地貌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

  首先,台風內核如同風暴的“心臟”,其內部結構的突然變化可能導致強度在數小時內驟升或驟降,而現有觀測手段難以穿透狂暴風雨,對其內核的對流結構進行高精度、實時的精細化觀測。其次,台風生存的環境錯綜復雜,任何一個環境因素的變化都可能會對台風路徑和強度產生重要影響。最后,台風的內核結構與其周圍環境之間存在復雜的多尺度相互作用,讓精准預報台風變得異常困難。

  台風異常路徑,是相對於常見路徑而出現突然偏折的小概率路徑事件。1986年第16號台風“韋恩”先后經歷了5次顯著的路徑轉變,包括4次180度轉向﹔1991年第19號台風“耐特”則先后經歷了5次大角度的轉變,包括3次逆時針打轉﹔2001年第16號台風“百合”由我國台灣島東北方向切入登陸,經西南方向入海,三度急轉彎,且出現停滯回旋少動現象。從這3個台風的發展不難看出,預測台風異常變化的路徑挑戰極大。

  台風強度有時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變化,這種強度突變包括快速加強和快速減弱,一般指24小時內台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增加或減小達到甚至超過15米每秒。對此,目前仍沒有有效的預測手段。

  如何完善台風預測?

  人工智能技術為改進台風預測帶來新途徑

  為做好台風預測,氣象工作者正構建起天、地、海一體化的“天網”。比如,通過氣象衛星和地基雷達捕捉台風渦旋內部雲雨結構﹔借助觀測飛機穿越台風,投放下投式探空儀﹔通過海洋浮標陣列、自主水下航行器持續監測海洋變化,為理解台風和改進預測提供珍貴的資料等。

  圍繞台風演變,氣象學家開展了系統的科學研究,探索台風與海洋之間的能量交換機制,揭示不同尺度對流系統影響台風強度和結構的物理機理,理解大尺度環流改變台風軌跡的規律。這些對台風發生、發展物理機制的深入挖掘,為改進預報水平奠定了基礎。

  比如,基於對大氣運動物理規律的深刻認識,科學家研發了全球/區域一體化數值預報模式,根據海量觀測數據,求解包含復雜物理過程的方程組,生成未來數日的台風路徑和強度概率預報﹔開發集合預報技術,利用計算機進行“多重宇宙推演”,通過微小擾動生成多個可能場景,揭示預報的不確定性范圍。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改進台風預測帶來新途徑。從能快速識別關鍵特征的“小模型”,到能從數據中深度挖掘隱藏關聯的“氣象大模型”,再到“大模型+數值模式”的強強聯合,深度學習技術正多維度賦能台風研究,革新傳統預報范式。

  為解決台風路徑異常的業務預報難點,2012年起,國家氣象中心發展和完善了基於多集合預報的台風路徑集合預報訂正方法。2024年國家氣象中心建立了新一代的全球台風路徑超級集合集成預報技術,該技術方法將天氣預報模型與人工智能模型融合,有助於更精准預報台風路徑。

  台風研究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有望編織一張愈發細密可靠的“風暴預警網”

  盡管科技手段日益強大,台風預報,特別是對路徑異常與強度突變的精准捕捉,難度依然很大。

  比如,引導台風移動的天氣系統的細微調整,常常令台風突轉或停滯﹔當兩個或者多個台風靠近,相互之間牽制的強大力量會使各自路徑發生大幅擺動﹔台風登陸時與地形發生相互作用也會影響其移動路徑與強度,受地形抬升作用還容易觸發局地特大暴雨。

  精准預測強度劇烈變化和路徑突變,需要深刻理解多尺度物理過程和天氣系統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目前仍然是科研、預報及防災決策的難點。

  即便台風路徑和強度預報准確了,對台風內部精細結構的認識和准確預測仍然是難以攀登的“高山”。對台風帶來的局地狂風、極端暴雨等精准落區和強度的預報,依賴於對台風演變有重要影響的中小尺度物理過程的深刻理解和超高分辨率模擬能力。科學家們為此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台風常在海洋上“悄然孕育”,近海生成的台風從擾動到命名可能間隔很短,造成預報應對的巨大挑戰。台風究竟如何從熱帶對流雲團中“破繭而出”,仍然是學術界公認的難題。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台風未來活動的長期定量預測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目前最先進的氣候模式對海氣反饋、雲過程等關鍵環節的刻畫水平有限。面對上述挑戰,傳統基於“平均狀態”的防災策略已顯不足。社會需要更精細化、更智能化的動態預警,更具韌性的基礎設施設計,以及更靈活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因而,如何將日益增長的科研認知轉化為更精准、更有韌性的防災決策,仍是艱巨任務。

  對台風發生、發展的深刻理解與准確預測,是人類認知自然、與之共處的永恆挑戰。隨著觀測網絡日益縝密、數值模式日益精進、人工智能日益賦能,我們有望編織一張愈發細密可靠的“風暴預警網”。不久的將來,當台風來臨,我們或許能更從容地應對。

  (作者分別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南京大學准聘副教授,本報記者喻思南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6日 06 版)

(責編:白宇、衛嘉)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