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如何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圍牆”

劉冠嬋 杜忠洋
2025年09月08日09:04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如何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圍牆”

  一段時間以來,上海、湖北、山東等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努力促進產學研合作,讓更多創新成果“走出圍牆”,尋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最優解。成果轉化事關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接下來,如何進一步圍繞關鍵節點精准發力,構建有利於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生態環境,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

  高校作為知識生產主力軍、創新研究生力軍,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實效、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孵化科創型企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科技部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4(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全國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6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項數由2019年的43.3萬項增長到2023年的64萬項。

  還應看到,當前科研成果轉化仍存在落地難、激勵機制不匹配、成果質量“注水”等問題。須強化協同攻關,深化產學研協作,鼓勵原始創新,加速科研成果從理論研究向實際應用的轉化進程,多措並舉優化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精准把握市場需求,加強各類成果轉化對接平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實質上是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銜接的過程,成果轉化對接平台在其中發揮著橋梁作用。強化政企學研協同,高校應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主動聯系相關企業,緊密對接屬地政府,促進產業痛點與科研項目精准匹配,實現從“被動答題”向“主動要題”的轉變。鼓勵高校設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成果推介路演與成果孵化賽事等活動,加強信息共享與聯動對接。

  打造創新人才隊伍,優化激勵評價體系。高水平專業化人才隊伍是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的關鍵支撐。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既要引得進拔尖人才,又要用得好骨干人才﹔既要育得出專業人才,更要留得住創新人才。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發展需要及新興、未來學科,建立領軍人才引進與培育機制。改革評價體系,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相結合,為骨干人才鬆綁賦能,堅持以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為導向,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緊扣產業人才需求,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培養企業信得過、頂得上、用得久的專業型人才。完善科技成果賦權激勵制度,優化高校資源配置,將專利轉化率、產業化經濟效益等指標納入科研人員考核體系,逐步提高其比重,實現以人才帶項目,以項目促人才。

  強化學術誠信建設,筑牢校企合作信任體系。科技成果轉化不僅涉及科學研究、技術交易和技術服務,更需要政策支持與誠信建設等多方保障。誠信與否事關成果轉化成敗。高校應健全學術規范監督機制,對學術不端等行為保持零容忍。搭建高校與企業常態化對接平台,通過聯合研發、中試基地共建等方式,邀請企業深度參與成果研發、量產全過程。實行第三方盲評,在真實生產環境中驗証成果實效,杜絕“注水”成果流向市場,形成“高校敢研發、企業敢投入”的良性循環。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