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解讀
“還老百姓藍天白雲” 總書記殷之切切

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習近平總書記殷之切切。
在北京,總書記指出:大氣污染防治是北京發展面臨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在河北,總書記強調:治理大氣污染,不能光“等風來”,要聚焦問題抓要害、找准病根開藥方。環境問題,說到底,根子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上……一次次重大論斷,昭示著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雲飛接受採訪時表示,生態環境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一個人都有享用自然界提供的空氣、水源、土壤的權利,環境是民生的重要方面。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這就是人們對藍天、碧水、淨土等優質生態產品的需要。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這是金錢不能代替的。
張雲飛認為,環境污染是我國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嚴重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起了污染防治攻堅戰,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
張雲飛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堅決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篇章,是專門闡明解決這個問題的科學文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為了“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我國先后出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三個“大氣十條”,堅持以改善PM2.5為主線,明確PM2.5的下降目標,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不斷強化聯防聯控。
“現在,藍天保衛戰已經取得重要成果。全國PM2.5歷史性達到29微克每立方米,重點城市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7%。”張雲飛說。
如今,“APEC藍”“冬奧藍”“北京藍”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國隻用了短短的幾年,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新時代十年,我國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已經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現在,錦繡中華天更藍、水更清、土更淨,人民生活更幸福。
張雲飛表示,在總體上,要持續堅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穩妥地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發揮降碳、減污、擴綠三者的協同效應,以此為手段撬動增長,進一步破解保護和發展的二難悖論,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統一,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國家強的統一。(實習生邱天翔對此視頻亦有貢獻)
往期鏈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