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過90%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民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王仁宏)今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五年。生態環境部堅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高標准、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一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新成效。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累計完成散煤治理4100萬戶﹔“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車輛近2000萬輛。聚焦重點區域開展攻堅行動,2024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細顆粒物(PM2.5)濃度分別比2020年下降了18%、10%和20%。在碧水保衛戰方面,全面開展排污口的“查、測、溯、治”,共查出入河排污口36萬余個、入海排污口6.3萬余個,七大流域和重點海灣整治完成率分別達到90%和93.3%﹔全國3000多條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也超過90%。在淨土保衛戰方面,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基本完成132個重點縣農用地土壤重金屬的污染溯源,累計完成10萬余個行政村的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以上。在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高標准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開展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專項整治,組織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二是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著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1.2億千瓦的煤電機組和9.5億噸的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點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並穩定運行,覆蓋了全國60%以上的碳排放量,啟動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明顯提升。
三是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實現了新進展。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比超過了30%。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共發現查處4545個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點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實施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90%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都得到有效保護。
四是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十四五”以來組織開展了8批次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累計受理轉辦群眾舉報14.4萬多件,公開曝光典型案例177個,移交責任追究問題線索209個﹔中辦、國辦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規定(試行)》,進一步壓實了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基本建立了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將386萬余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許可“一証式”管理。實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要素最齊全的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有效運行國家生態安全、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
五是全球環境治理彰顯新擔當。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庄嚴承諾並付諸實施,繼續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上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推動達成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啟動並運行“昆明基金”,有效提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信心。深入推進南南合作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作出中國貢獻。
“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十四五’生態環境改善目標,還要力爭高質量收官,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好堅實基礎。”黃潤秋表示,經過不懈努力,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比2020年上升2.4個百分點﹔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0.4%,首次超過90%,長江、黃河全線干流水質連續多年保持Ⅱ類﹔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均得到妥善處置。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連續4年超過90%。
今年以來,全國生態環境質量延續了持續向好態勢,空氣質量繼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1-8月,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下降比例達到4.6%,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也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