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達7.14億噸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民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王仁宏)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事關人類未來和各國發展。今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頻發廣發,帶來日益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生態破壞,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不斷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
一是推動構建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體系。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和重點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建成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十四五”期間,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積極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發布甲烷和工業氧化亞氮控排方案,將氫氟碳化物納入配額管理,將煤礦瓦斯排放的限值從30%加嚴到8%,強化對甲烷的排放控制。
二是積極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建成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還在進一步擴大,今年新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實現了對全國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啟動了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推動出台《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先后制定30余項制度規范,初步形成多層級、較完備的碳市場法規制度體系。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配額累計成交量達到了7.14億噸,累計成交額達到了489.61億元。與此同時,碳排放數據統計核算的規范性、准確性、及時性大幅提升。
三是牽頭構建產品碳足跡的管理體系。指導發布了100多項產品碳足跡核算標准。上線了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填補了國內數據空白。定期發布全國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幫助企業積極應對國際涉碳貿易壁壘,推動碳足跡規則標准實現國際的銜接互認。
四是深入推進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聯合多個部門印發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確我國中長期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任務。深化39個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推動提升重點區域氣候韌性,加強青藏高原等關鍵脆弱區域氣候風險評估。發布早期預警促進適應行動方案,打造氣候適應伙伴關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