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豐收的密碼

——寫在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人民網記者 李棟 栗翹楚 王天樂
2025年09月22日10:46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又到秋分日,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如約而至。

今年,夏糧穩產豐收,“菜籃子”產品供給充足,農民收入、農業投資和農村消費保持增長……田埂上的“豐收畫卷”更為壯闊。

全國上下重農助農、穩糧抓糧的扎實行動,億萬農民群眾洒在大地的每一滴汗水,都為國家倉廩更充實、人民生活更幸福夯實根基。

種糧有“芯” 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小小的種子,連著“國之大者”。

秋風漸起,日光潑下來,地裡騰起一層霧氣。在安徽宿州埇橋區蒿溝鎮的農田裡,一望無際的玉米田褪去了青澀的翠綠,玉米棒子即將撐破綠色的外衣,迎接豐收的到來。

“莖稈粗壯,籽粒飽滿,收成穩了。”今年種植了1300畝玉米的種糧大戶劉濤隨手搖了搖玉米植株,言語中透著自信。

自信來自種子。劉濤介紹,自從6年前改種了新型品種“迪卡C1210”,產量與以前的1100斤/畝相比,現在已經躍升到1500斤/畝的新台階。“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今年產值能到45萬元。”

種糧大戶劉濤檢查玉米長勢。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種糧大戶劉濤檢查玉米長勢。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我家種的300畝青儲玉米,今年預估收入最少也得40萬元。”站在一旁的種植戶馮元接過話茬。這份喜悅背后,是種業振興悄然改寫著種糧農民的賬本。

“好種子帶來好收成,好收成帶來好收入。”蒿溝鎮農業農村中心負責人邵友倫介紹,今年全鎮種植玉米31700畝,在經過改種新品種,加大“一噴多促”田管力度的支撐下,經測產后的平均產量可達926斤/畝。

種子位於農業產業鏈的前端,被譽為農業“芯片”。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不斷補齊短板弱項,推動種業自立自強。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

 收糧用心 守住“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農作物豐產,收購提上日程。

今年,我國油料作物在鞏固大豆擴種成果的基礎上,挖掘油菜、花生的增產潛力。在全國花生種植大縣山東臨沂費縣,24萬畝花生正迎來收獲期。通過良種良法配套,示范區花生平均畝產達到1200斤,比去年增加400斤左右。

一大早,在費縣西武家匯村的花生試驗田,伴隨著收割機轟鳴,一串串帶有泥土氣息的花生破土而出。

“今年收成無比好,產量不斷提高,收入跟著漲,花生不愁賣,價格也實在。”75歲的劉德寶和花生打了一輩子交道,既見証了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更親歷了從走街串巷吆喝叫賣,到合作社統一收購直送加工企業的全過程。

劉德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畝產1000斤計算,僅面前這3畝花生純收入可達5000元,且收入實時到賬。

山東臨沂費縣的花生種植戶迎來豐收。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山東臨沂費縣的花生種植戶迎來豐收。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農民油料作物收獲晾晒后,由合作社統一送到中糧油脂倉庫,讓農民專心耕種,節省運輸銷售的時間和精力。”費縣寶來花生種植合作社社長劉成聖介紹,當前收購范圍輻射周邊7個自然村,可帶動600家種植戶穩產增收。

得益於農業深加工的延鏈補鏈,越來越多的傳統農產品突破“微笑曲線”的底端束縛,越來越多的涉農企業實現了產品質量的顯著提升。

費縣中糧油脂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山長柱介紹,通過幫助農戶擴大種植規模,對油料作物做到“應收盡收”,確保農戶沒有后顧之憂,既推動了當地花生全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又促進了革命老區的鄉村全面振興。

“農村要發展、有活力,離不開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表示,將推動各有關部門加強政策協同配合,強化規劃、項目、資金、要素間的有效銜接、協同發力,守住“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購銷連心 城鄉聯動帶動共同富裕

城鄉聯動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推進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秋日的藍天白雲下,一場農文旅產銷對接活動在北京的鬧市區拉開大幕。“剛買的產自內蒙古的雜糧和鮮嫩羊肉,既新鮮又實惠,不出遠門就能淘到草原好貨,還能親眼見証非遺手藝。”65歲的北京市民張女士在供銷助農現場,手推車裡裝得滿滿當當。

買方下單正酣,賣方介紹賣力。在一銷售肉蓯蓉產品的櫃台前,店主付自然線上直播帶貨,線下介紹產品兩不誤。

“內蒙古憑借土地肥沃,晝夜溫差大的優勢,給了肉蓯蓉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加工成的沖劑可以潤腸通便、增強免疫力……”付自然介紹,借力城鄉供銷系統的通道,企業去年實現銷售額8000多萬元。

“京蒙協作興文旅 供銷助農促消費”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京蒙協作興文旅 供銷助農促消費”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棟攝

“供銷系統以‘文化+展銷+體驗’為抓手,一頭聯結田間地頭整合優質農產品,一頭對接市民‘菜籃子’‘果盤子’,努力打造各地名特優產品產銷對接的橋梁和農文旅資源推廣的平台。”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馬建梅介紹,以展示展銷為切入點搭建的對接平台,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帶動了農牧民增收致富,讓更多的優質農產品進入了市民餐桌。

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帶動農村群眾增收致富,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共同期冀。截至2024年底,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直接年產值已超過9600億元,實現了“五連增”,不少曾經的“土特產”,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近期,農業農村部等十部門印發《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部署了9方面23條舉措,提出優化供給端、創新流通端、激活市場端,釋放多樣化、品質化、差異化消費潛力,引領供需結構升級,有力有效擴大農產品消費。

“三農”穩,天下安。從豐產到豐收,從一粒種到一條鏈,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每個“三農”人都是值得點贊的英雄。

豐收的故事正在講述,耕耘的步伐不會停歇。(實習生邱天翔、劉思彤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方經綸、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