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華為徐直軍:努力為中國AI提供強大算力支持

2025年09月22日16:39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華為徐直軍:努力為中國AI提供強大算力支持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機架總規模達1085萬標准機架,智能算力規模達788百億億次/秒(EFLOPS)﹔已發布1509個大模型,在全球位居前列……一連串跳躍的數字背后,是國產算力的加速崛起。

  曾幾何時,海外供應商佔據國內人工智能算力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制裁打壓,讓算力瓶頸一度成為懸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外部沖擊倒逼,反而加快了自立自強的步伐。作為我國科技領域領軍企業,近年來,華為公司迎難而上,把“卡脖子”清單變成攻堅清單,基於可獲得的芯片制造工藝,努力打造“超節點+集群”的算力解決方案,來滿足持續增長的算力需求。

  “AI算力不等於芯片性能”

  此次全聯接大會上,華為一口氣發布了多款算力產品,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強大的算力超節點和集群。

  超節點是一種通過高速互聯技術集成多GPU或算力卡的高性能計算單元,主要用於加速AI大模型訓練等密集型計算任務,因其強大的性能,被視為人工智能算力領域的一顆“明珠”。

  “超節點在物理上由多台機器組成,但邏輯上以一台機器學習、思考、推理。”徐直軍說,華為此次發布的超節點產品在卡規模、總算力、內存容量、互聯帶寬等多項關鍵指標上領先,並且這些優勢也將在今后多年保持下去。

  盡管充滿信心,徐直軍也並不諱言國內產業界一度對算力瓶頸的“普遍焦慮”。

  “一段時間大家都在問‘有沒有算力’。”在徐直軍看來,這種焦慮十分正常。當人工智能迎來“爆發”,先進制程下的高算力芯片卻遭遇種種限制,中國人工智能幾乎成為被“圍堵”最慘烈的行業之一。

  哪裡有“圍堵”,就在哪裡“突圍”。

  “AI算力不等於芯片性能。”算力之憂下,華為選擇“用群計算補單芯片”,徐直軍表示,通過“超節點+集群”的解決方案,能夠有效彌補單顆芯片性能的短板。

  華為打造的“超節點+集群”方案有賴於其強大的“連接”能力。這裡所說的“連接”,一方面是源於華為作為通信設備廠商的“基因”,另一方面更在於其多年積累形成的“技術底座”。

  “我們要發揮好‘芯片+系統’的能力。”徐直軍說,“比如,光器件我們有光工廠,光模塊也是我們自己設計制造的,還有‘連接芯片的芯片’。此外,我們操作系統、數據庫、編譯器、編程語言,這些軟件也都要在超節點上跑起來。”

  “智能化的可持續,首先是算力的可持續。算力是過去是,未來也將繼續是人工智能的關鍵,更是中國人工智能的關鍵。”徐直軍說,“‘超節點+集群’是華為在AI領域的核心戰略,我們有能力為中國AI產業提供充足算力,滿足業界的需求。”

  “不到這個份上也不會去干這些事”

  “我們2019年發布的昇騰910,規格並不低於同期英偉達的產品。”徐直軍說。

  一紙芯片禁令,卻讓華為不得不選擇“換道超車”。

  “不到這個份上也不會去干這些事”,“在困境中才會迸發出強大的戰斗力”……如徐直軍所言,有一種創新是被“逼出來”的。

  然而,這只是被動應對的“權宜之計”嗎?在徐直軍看來,也不盡然。

  正如壓力下“轉正”的鴻蒙系統於2015年就在未雨綢繆中立項,“從最壞處准備,向最好處努力”的底線思維,同樣貫穿於“超節點+集群”的研發過程中。

  2019年的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就發布了Atlas 900 AI訓練集群。而華為此次發布的面向超節點的互聯協議“靈衢”,也早在六年前就開始預研。

  “2019年就在做研究,2021年就變成項戰略項目,一直在做戰略上的投入。”徐直軍說,“現在已經可以說,華為在AI領域,已真正實現從架構、芯片到軟件生態的完全自主。”

  “我們的進步,是在跟客戶不斷的交互過程中實現的”

  “我們的進步,是在跟客戶不斷的交互過程中實現的。”採訪中,徐直軍多次談及算力生態建設的意義。

  “沒有客戶的促進,我們的研發團隊感覺好得很。”徐直軍說,“有的客戶甚至比我們的能力還強,只要你把芯片給我,把底層開放給我,我就能把芯片、算力的能力都給你挖掘出來。”

  從通信(CT)到信息技術(IT),華為自身也在適應變化。在徐直軍看來,這同樣是一場“自我革命”。

  開源開放,就是算力生態建設必不可少的一環。“不開源,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咋樣。”徐直軍說,所以在商業模式上,華為內部形成了“堅持昇騰硬件變現,不把大模型作為變現手段”的共識。

  在徐直軍看來,開源開放是促進硬件規模化使用的先決條件,而硬件的規模化使用反過來可以彌補開源開放的投資。“雖然芯片供應問題阻礙了昇騰生態發展,但生態是用出來的,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都來使用,國內算力生態一定會發展起來。”

  “AI發展還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可能相當於移動通信的2G。但是AI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變化很快,不確定性也是最大的。”徐直軍說,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不確定中提供確定性,用“超節點+集群”的算力解決方案,為中國的AI提供源源不斷的算力支持和供給。這既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對國家、對產業的承諾。

(責編:曹淼、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