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當郎忽洞蘇木:立足資源稟賦 書寫草原鄉村振興新答卷

2025年09月27日09:33 | 來源:人民健康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當郎忽洞蘇木:立足資源稟賦 書寫草原鄉村振興新答卷

  在廣袤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上,不僅有藍天白雲、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原上的牛羊,還有讓游客流連忘返的傳統蒙古族游牧生活和風土人情,更有一些扎根基層的干部與鄉村帶頭人,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始終和群眾干在一起、想在一起、心在一起,為這片土地注入蓬勃生機。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以下簡稱“察右后旗”)的當郎忽洞蘇木(蘇木為蒙古語,“鄉”或“鎮”的意思),依托自然資源稟賦,穩步發展畜牧業、農業、文旅等產業,這些產業不僅打開了多元致富路子,更讓村民們的“錢袋子”實實在在鼓了起來。鄉村發展帶頭人在這些變化中起到了什麼作用?他們又在鄉村逐步振興中看到了哪些新機遇?近日,“新希望鄉村振興‘村長班’學員村調研行”來到當郎忽洞蘇木一探究竟。

  立足生態稟賦 發展特色畜牧產業

  當郎忽洞蘇木風景秀美,良好的土壤、優質的水質及開闊的牧場,為農作物生長和動物飼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因務工及子女上學等問題,人口外流情況明顯。如何讓外出務工者返鄉、讓村民在家門口增收,成了當郎忽洞蘇木干部們的“頭等大事”。

  為了讓村民在家門口增收,當郎忽洞蘇木的干部們,日日奔走在田間地頭、牧場裡,天天鑽進悶熱的蔬菜大棚、牛棚羊圈裡,切實傾聽農牧民的實際困難,並積極提供利好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幫扶,培養了一批能帶動周邊村民致富的帶富能人。除了精准掌握本土人才現狀,積極優化群眾收入結構外,當郎忽洞蘇木還加大本土人才的回引力度,通過創業補貼、稅收優惠、土地流轉支持等政策鼓勵和鄉情感召等舉措,吸引了一批“手上有活”的優秀人才返鄉。

  2020年,返鄉青年、內蒙古原野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在蘇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鄉情為紐帶返鄉,開展西門塔爾牛育肥、繁育事業,如今存欄約4000頭。創業期間,他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穩定就業,還帶動了周邊群眾發展規模化肉牛養殖。“我考察了很多地方,后來還是覺得家鄉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更適合養殖肉牛。雖然養牛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很感謝蘇木干部多次上門考察並及時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還為我們牛棚提供了包括防疫指導、協調資源、對接產銷需求等幫助。”李軍說。

牧戶養殖的西門塔爾牛。(張慧丹 攝)

牧戶養殖的西門塔爾牛。(張慧丹 攝)

  在與當郎忽洞蘇木相鄰的土牧爾台鎮,宇宏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鄭有於2009年在此地創辦肉羊養殖場,主營小尾寒羊、杜泊羊育肥,如今養殖規模達7000隻。“鎮裡每年都安排防疫員上門來,為羊免費接種疫苗,還講解科學飼養管理知識,有效保障了我的穩定增收。今年羊肉價格回升,對我來說是個大好事,預計今年要比去年多賺20%左右。”鄭有說。目前,鄭有還與周邊幾十公裡的牧戶定向合作,也接收零散牧戶的肉羊資源,已形成“就近收羔羊—舍飼集中養—科學快育肥—訂單穩出欄—產品可追溯”的創新循環養殖模式,實現利益共享。

  除了大型牛羊產業牧民需要時時關注、事事幫助,基層干部還需要隨時隨地解決牧民們出現的突發狀況。察哈爾右翼后旗當郎忽洞蘇木黨委委員、組織委員、統戰委員趙杰分享說:“天氣不好的時候,經常會接到牧民的緊急求助,路沖斷了、牛羊跑丟了、人員無法穿行了……面對牧民們各式各樣的求助,我們基層干部要練就迅速有效的處理能力。”

  拓展產業鏈條 賦能當地農特產品

  除了特色畜牧業,當郎忽洞蘇木14萬畝耕地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基礎,特色種植與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正逐步壯大。

  當郎忽洞蘇木華棚億源家庭農場負責人武英峰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近年來,他靠著一雙勤勞的手種菜致富,也憑著一顆善良的心聯農帶農,成為察汗淖爾村有名的致富能手、帶富能人。見到他時,他正在和工人們進行蛇豆和番茄等蔬菜的採摘工作。

  “返鄉創業還是比在外務工好,守著熟悉的土地、熟悉的人,賺錢的同時也能帶動村民們賺錢,為老年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但在收獲的同時,武英峰也有煩惱:“當前,我的大棚種植技術還不夠成熟,亟須農業專家蒞臨指導。此外,我們也想打通線上銷路,進一步擴大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並帶動周邊農戶農產品的銷量。”面對武英峰提出的實際需求,當地村干部積極響應,計劃聯系相關人員進行技術幫扶,以解決其困境。

  隨行的新希望鄉村振興“村長班”項目負責人說:“鄉村振興‘村長班’的成立初衷是更好地服務於像武英峰一樣的鄉村發展帶頭人和基層干部。‘村長班’設計了理論+實踐、廟堂+鄉土、學習+分享的教學模式,以助力他們獲得更多的市場、資金、信息、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交流機會。”

察汗淖爾村集體經濟蔬菜種植大棚。(張慧丹 攝)

察汗淖爾村集體經濟蔬菜種植大棚。(張慧丹 攝)

  作為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產業核心區域,近些年,當郎忽洞蘇木也引進建設了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到返鄉建廠的原因,內蒙古昌盛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付三毛頗有感慨:“去年聽聞當地馬鈴薯豐收卻滯銷,不少老鄉的土豆要麼倒掉要麼爛在地裡,所以我在考察具體情況后決定返鄉建廠,來幫助大家解決馬鈴薯銷路問題。如今,我們已與400多戶農戶簽訂定向收購協議,預計年產量達4萬噸,幫助村民解決‘賣薯難’問題。”

  “從考察到建廠再到如今的工廠投產,都離不開政府從土地流轉、產業補貼再到政策服務‘送上門’的種種支持。”付三毛動情地說。

  依托文旅資源 促進產業創新融合

  “來這裡體驗現實版星際穿越,感受來自億萬年的地質奇觀吧。”“來火山總要來拍一套宇航員寫真吧。”在社交平台上,察右后旗的烏蘭哈達火山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

6號火山。(張慧丹 攝)

6號火山。(張慧丹 攝)

  為承接持續增長的旅游客流,察右后旗積極探索“飛地經濟”模式,以各鄉鎮為單位整合光伏收益資金,在烏蘭哈達火山地質公園所在的烏蘭哈達蘇木集中打造民宿區。其中,包括當郎忽洞蘇木在內的8個鄉鎮在此集中建設各自的民宿及商業項目,以進一步提升區域文化內涵和康養旅游吸引力。

  在種植業與加工業夯實基礎的同時,當郎忽洞蘇木也瞄准火山旅游的“流量紅利”,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徑,不少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飯”。

  “我是新希望鄉村振興‘村長班’的第三屆學員,在培訓交流時,每個地方干部都系統講解了其鄉村文旅項目運營經驗,這讓我意識到,我們蘇木也可依托草原與火山資源發展差異化文旅。”趙杰說。

  當郎忽洞蘇木黃羊城嘎查(嘎查為蒙古語,屬行政村級別)黃羊城浩特長趙寶平是當地的養馬大戶,他依托當地獨特的火山資源,在開設民宿的同時,還增加了騎馬體驗、表演等項目,已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體驗。“我們當地有著獨特的草原火山自然景觀,文旅潛能無限,也讓我們這些牧民們成了旅游從業者,日子越過越滋潤。”提到這些年的新變化,趙寶平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在干。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工作在一線的基層干部和強農惠農的鄉村發展帶頭人,將致富的汗水洒在草原每寸土地上,將富農強村的想法寫在一步步腳印裡,才蹚出了一條條適合當地的富民強村之路。

(責編:董童、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