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當好集體經濟經理人

丁振乾
2025年09月28日09:05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當好集體經濟經理人

  “王經理,今年這麼早來找你,總能給我預留一些羊角嘴大米了吧?”騎摩托車趕來的顧客,來不及下車就在王喜全辦公室外大聲說道。初秋時節,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羊角嘴村的王喜全正面臨著甜蜜的“煩惱”。雖然今年羊角嘴村稻谷收成有望達到100萬斤,但仍無法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

  王喜全是羊角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同時也是羊角嘴村的集體經濟經理人。2025年7月22日,“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被納入第七批新職業名錄。除了處理好日常行政事務外,王喜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替全村打理好3000余畝集體土地,確保土地不撂荒、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錢賺。

  談起替村民打理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的初衷,王喜全仿佛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起羊角嘴村近年來的變化。羊角嘴村以前是個典型的“空殼村”“老齡化村”。由於耕地經營收入不多,加之村集體經濟一片空白,村裡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這導致羊角嘴村人口流失嚴重、大片土地撂荒,經濟發展缺乏內生動力。

  為扭轉土地閑置浪費局面、守牢耕地紅線,2019年春天,羊角嘴村黨支部召開全村黨員群眾代表會議,決定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合作社,將全村各戶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統一整治、統一種植,從而實現土地耕種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當時作為村委會骨干成員的王喜全,主動承擔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任,希望能為全村留守居民做點實事、做點好事。

  發展集體經濟,第一步就是要解決好資源分配、資金投入問題。將全村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耕種,本意是為了減輕村裡留守老人生產負擔、增加村民現金收入,但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信任問題。王喜全回憶,為了爭取將全部村民土地流轉到村集體經濟組織,他和村委會成員挨家挨戶進行講解動員,給村民算經濟細賬、總賬,一步步爭取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看到村民態度的轉變,王喜全感到欣喜。“村民主動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與肯定,越來越多村民加入進來也增強了我們村集體經濟的實力。”王喜全說。

  解決了資源資金投入,怎樣實現集體經濟發展是擺在王喜全面前的又一道難題。起初,王喜全和村干部商討發展鄉村旅游業,但因當地文旅資源不甚顯著而作罷。在經歷多次嘗試和失敗后,王喜全和村民決定因地制宜發展糧油種植業。在各方努力下,羊角嘴村如今已經建成3000余畝糧油生產園區,集體種植的水稻平均畝產過千斤。

  “水稻種植屬於第一產業,經濟附加值比較低,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方面效果不太顯著。”王喜全說。在解決土地撂荒閑置問題后,閑不住的王喜全又開始思考,怎樣讓稻米附加值再高一點、讓村民收入再多一點?

  2023年,羊角嘴村成功申請注冊“羊角嘴”大米品牌。有了自主農產品品牌后,王喜全開始著手帶領村民投入到稻米加工領域中,並購買大米生產線所需設備。

  “在大米生產線建成投產后,我們依托羊角嘴村豐富優質的原糧,大力發展稻米加工產業。2024年,我們的羊角嘴大米在南充市、成都市等地廣泛銷售,年銷售額接近50萬元。”王喜全說。

  在村集體經濟不斷攀升的同時,羊角嘴村還實施“6+2+1+1”分配模式,將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的60%分配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0%用於擴大再生產、10%用於集體福利、10%用作激勵基金。在這一模式引領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感受到羊角嘴村的發展魅力,開始從城市返鄉生活工作,羊角嘴村的發展動力和可持續性顯著增強。

  如今,羊角嘴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已由2020年的8萬余元增長至2024年的35萬余元,戶均增收1800余元。羊角嘴村民口中的“好經理”王喜全,現在又開始“犯難”了。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怎樣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是他今后努力的方向。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