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第一動力”結出累累碩果

牛 瑾
2025年09月29日08:53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第一動力”結出累累碩果

  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十四五”時期的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重要任務。5年來,我們堅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越來越多的“創新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也讓這5年成為理念創新開拓新路徑、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制度創新驅動新變革的時間單元。

  面向前沿

  重磅成果加速涌現

  當“十四五”畫卷徐徐展開之時,我們面對的是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經濟動蕩與政治沖突日益加劇的世界,也面臨著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新產業和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儲備遠遠不夠、產業還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的問題。創新能力不強,不僅影響發展效率,甚至威脅國家安全。

  把握時與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強調“高質量發展,創新很重要,隻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要堅定不移、再接再厲、更上層樓”,並作出一系列科學部署。

  牢牢把握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第一動力”結出累累碩果——

  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瞄准國家需求部署了納米前沿、催化科學、物態調控等重點研發任務,突破一批重大科學問題。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新突破。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術突破有力推動制造業升級發展,超級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智能技術等加快應用。

  創新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2024年178家國家高新區實現園區生產總值19.3萬億元,佔全國GDP的14.3%﹔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1.8萬元/人,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

  最新的國際排名印証了中國的創新實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首次躋身全球十大最具創新力經濟體之列。“中國從2010年的第43位躍升至2025年的前十,這是一個驚人的飛躍。”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斯蒂芬·羅奇如此評價。

  在沙特,相關公司引入中國AI大模型,提升了運營效率﹔在馬來西亞,中國移動支付技術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在非洲多國,中國無人機技術幫助當地發展智慧農業……中國的創新故事,不僅是自己的,也是世界的。

  深度融合

  創新勢能持續轉化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算力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在天津濱海新區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內,“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正以每秒百億億次的運算速度,日夜不停地支撐著中國經濟的關鍵脈動。從精准天氣預報到石油勘探CT掃描,從中醫藥大模型研發到基因測序分析,每天超過兩萬項計算任務在此運行。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任務。

  這是源於實踐總結的科學內涵——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這是彰顯前瞻意識的重要方法論——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場事關產業實踐的深刻變革由此開啟。

  向高攀升、向新而行、向綠轉型,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新優勢不斷形成,發展新動能積聚增強。202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6.3%﹔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3.8%,佔GDP比重達到10.4%,已經達到“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預期性目標。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外貿“新三樣”閃耀全球。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達到領先水平。腦機接口、生物制造、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加快培育。

  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企業是出題人、答題人,也是閱卷人。

  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企業牽頭和參與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數量佔比約80%﹔持續優化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從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更多專利走向“產業鏈”﹔多地主動布局培育新產業,向企業開放政府應用場景……

  創新引擎動力澎湃。一批領軍企業協同產業鏈上下游的制造商與供應商,針對不同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採取多技術路線並行的創新策略,開發出多元化的產品,滿足全球市場需求。

  攻堅克難

  制度破題應對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們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更為迫切需求的同時,也對制度創新有著更高的要求。

  ——統籌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釋放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環的痛點、堵點,實現科學資源與教育資源、研究資源與教學資源的高效協同。

  ——構建創新生態系統,讓科技創新要素支撐更加堅實。從創新“揭榜挂帥”、“賽馬制”等模式,探索完善經費“包干制”,到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學術自主權﹔從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到實行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並用好世界優秀人才﹔從基層鼓勵產業鏈鏈主企業開展風投、探索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等創新渠道,到深化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改革,完善發行上市等制度機制,培育壯大耐心資本,一系列改革舉措密集落地,極大釋放了創新引擎的動能。

  ——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近年來,改革創新在“放管服”領域頻繁上演,大幅降低了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的制度性門檻。同時,在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科技安全的前提下,我們開拓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國際合作新空間。《關於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出台實施,是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發出的“中國聲音”。

  錨定創新永不鬆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是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選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提升國家競爭力、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

  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時期,是落實改革任務的攻堅期、是奔赴科技強國目標的關鍵期。我們篤行不怠,我們步履不停!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