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藏糧於技”關乎農業發展方式變革

劉慧
2025年10月09日09:15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藏糧於技”關乎農業發展方式變革

“藏糧於技”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更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遠見。糧食生產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人力畜力為主向機器為主轉變,實現“中國糧”用“中國種”,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科技裝備支撐。

“藏糧於技”戰略已結出累累碩果。日前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新聞發布會公布一組數據:2024年底,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5%,良種覆蓋率突破96%。這標志著我國糧食生產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人力畜力為主向機器為主轉變,實現了“中國糧”用“中國種”,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科技裝備支撐。

“藏糧於技”,其深意遠不止於技術工具的簡單疊加。它是一場關乎農業發展方式、糧食安全根基乃至文明存續邏輯的根本性變革。在耕地資源紅線緊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國際糧食市場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基點,從主要依靠資源和勞動投入,轉向更加倚重科技創新驅動,這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更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遠見。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標志著我國農業已告別粗放式增長模式,邁入集約化、內涵式發展的現代化新階段,科技成為農業增長的第一動力。過去,糧食生產高度依賴水土資源與化肥農藥的投入,雖實現連年豐收,但也付出資源過度開發、地力透支、面源污染等生態代價。如今,科技正系統性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在華北平原,智能灌溉系統讓每一滴水精准抵達根系﹔鹽鹼地上,耐鹽鹼作物正將不毛之地變為“新糧倉”﹔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構建生態屏障,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守護著“舌尖上的安全”。這些扎根田間的科技實踐,共同匯聚為強大驅動力量,使我國農業在資源環境緊約束下,仍能更高效、更穩定地提升產能,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5%,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分別超過97%、91%和88%,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這標志著“機器換人”成為糧食生產新常態。農機化水平的提升,不僅是生產工具的升級,更是一場涉及生產力、生產關系、資源利用和農民自身的系統性變革。過去需多人多日的農活,如今智能農機幾小時即可精准完成,將農民從繁重的勞作中解放出來,促進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高端農機配備GPS與傳感器,實現自動導航、精量播種與變量施肥,推動農業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農機化水平的提升,為土地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催生了專業農機手跨區作業、代耕代收等社會化服務模式,有效破解了“誰來種地”的難題。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構建“數字農田”,實現對墒情、苗情、災情的精准監測與智能預警,推動農業從“看天吃飯”轉向“知天而作”,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水稻、小麥品種自主率達到100%,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這意味著我國已實現了主要農作物種源自主可控,我們吃的每一碗米飯、每一個饅頭,都源自中國人自己掌握的“農業芯片”。隻有“中國糧”用“中國種”,才能在任何情況下端穩中國飯碗,避免外部斷供引發的戰略風險。良種推廣是糧食產量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雜交水稻、緊湊型玉米等品種顯著提升單產。當前育種目標已從增產延展到提質,培育出高筋小麥、甜糯玉米、高出米率水稻和功能性農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現代良種普遍具備抗病虫、抗旱、抗倒伏等特性,有助於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農業科技正駛向廣闊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在“藏糧於技”戰略的引領下,我國農業正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穩步邁進,逐步構建起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出高效的新型農業發展路徑,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筑牢了科技根基,注入了持久動力。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