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放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

閆相斌
2025年10月09日09:16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放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深刻重塑全球競爭格局。我國正處於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為深刻把握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內在聯系提供了遵循,指明了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方向。

  近年來,我國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取得豐碩實踐成果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了對兩者融合內在邏輯的認識。一方面,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和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有力推動關鍵技術革新,持續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以及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動力。另一方面,產業創新能夠牽引和激發科技創新,並為科技創新成果的價值實現提供關鍵載體。隻有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才能更好檢驗科技創新成果並促進技術加快迭代,進而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移轉化相貫通,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活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加速迭代和演進,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性緊迫性更為凸顯。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在激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上切實發力,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完備產業體系優勢,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互促共進,更好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謀求科技創新價值的實現

  乘數效應,一般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具體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主要是指通過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系統耦合,實現科技和產業的雙向滲透與動態協同,並由此產生非線性增值效應。依托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的優化配置,推動研發突破、成果轉化、應用推廣、迭代升級的全流程創新,促進技術突破加快、產業價值倍增、創新生態優化,表現為創新價值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賦能中的倍數或指數級放大。激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能夠從根本上打通價值轉化的關鍵通道,促成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增強內生增長動力的重要舉措。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推動經濟增長已難以為繼,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突破傳統制約、以產業創新破除發展瓶頸。激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能夠促使科技創新成果精准對接產業實際需求,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技術支撐,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既推動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存量提效”,又通過技術突破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形成“增量擴容”,為經濟增長注入更強勁、更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保障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必然選擇。在一些關鍵領域,我國仍面臨“卡脖子”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存在脫節。不少科技創新成果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缺乏產業端的承接與檢驗,在技術迭代方面明顯滯后。同時,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這對產業鏈提質形成制約,長期依賴國外技術又會形成產業鏈安全隱患。激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能夠通過企業主導研發、科研聚焦產業的協同模式,促使科技創新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為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構建從科技研發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自主體系,逐步打造自主可靠、安全可控的產業發展生態,從根本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

  從“低端制造”邁向“高端引領”的現實路徑。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所產生的乘數效應,是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動力,能夠為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提供支撐。我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但部分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面臨“低端鎖定”的風險。需要認識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必須推動產業實現從規模擴張向技術引領、質量提升的變革。激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能有力突破產業鏈關鍵環節技術瓶頸,推動產業逐步擺脫“低端鎖定”,實現從依賴外部到自主可控的轉變﹔能通過深入推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現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的轉變﹔能強化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的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科技和產業雙向賦能成效顯著

  經過多年實踐,科技創新的長期積澱為產業創新筑牢根基,產業創新的持續推進又驅動科技創新迭代升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雙向賦能,使科技創新不再是孤立的活動,使產業創新超越單純的規模擴張轉向提質擴容。

  從創新積澱看,我國多年科技創新積累已形成多維度優勢,有力推動產業發展。一是研發投入增強源頭技術供給。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增長10.5%。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4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的企業發明專利中,通過研發獲取的比例分別為89.7%和90.8%。二是成果轉化效能提升推動價值實現。2024年,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53.3%,平均每件專利產業化收益達869.5萬元。三是全要素協同構建創新生態。依托眾多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結合超2億技能人才,以及財政資金、企業融資、社會資本等多元化資金紐帶,我國已形成“研發有平台、轉化有資金、落地有人才”的創新生態。

  從產業反哺看,通過產業需求牽引、生態優化與實踐反饋,為科技創新明確方向、優化路徑。一方面,產業轉型中的實際需求推動科技創新聚焦關鍵領域。《2024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國內企業發明專利中通過研發產生的比例為86.6%,研發經費支出在100萬元以上的發明專利佔比17.8%,凸顯產業需求對底層技術攻堅的牽引作用。另一方面,跨主體協同的產業發展生態有力轉變了技術研發“單打獨斗”的局面。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為例,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構建“技術共同體”,從智能駕駛、節能技術到整車架構等多維度實現了創新突破,不僅推動了自身產品的升級迭代,也為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注入強勁動力,產業領域的實踐反饋為優化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提供了支撐。此外,產業創新產生的經濟收益為科技創新提供穩定資金保障。2025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1%。產業盈利水平的提升能直接帶動研發投入增長,形成產業盈利、研發加碼、技術領先、產業提質增效的良性循環。

  以體制機制創新增添動力活力

  激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乘數效應,並非科技和產業的簡單疊加,而是要以“系統協同”替代“孤立發展”、以“雙向賦能”替代“單向支撐”,貫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至產業化的全鏈條,最終實現知識生產與社會財富創造的良性循環。

  打通關鍵節點,暢通價值流動。一是打通科技強到產業強的轉化通道,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導、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引導科研活動更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加強技術轉移轉化服務供給,支持產業鏈企業、科研機構等打造集信息共享、資源互利、服務一體化的成果轉化共享服務平台。二是構建多元化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體系。以技術轉讓、合作或入股方式進行引導性投資,鼓勵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科技創新提供應用反饋和商業化場景。三是增強區域間、企業間的協同聯動能力,打造創新發展共同體,實現科技和產業在空間維度上的高效合作,持續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發展。

  加強需求牽引,貫通協同鏈條。要以產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產業技術需求征集和發布機制。在立項階段充分考慮科技創新的潛在產業價值,推動產業參與技術創新目標確定、技術路線方案制定論証、成果轉化等全流程,確保科技創新活動的戰略性、前瞻性和落地可行性。健全知識產權保護與交易體系,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通過專利池、技術交易所等平台,使創新成果高效流向企業,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解決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技術適配難等問題。同時,還需實現多元主體能力的有效協同,厘清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各主體的功能、職責,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動產學研用各主體長效合作。

  優化創新生態,提高系統效能。需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健全企業常態化參與科技創新戰略和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執行決策的體制機制。推動重大研發任務和共性技術難題更多由產業界出題,加快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造就一大批在國際分工細分領域有主導權和影響力的專精特新企業,支持其成長為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引領者和創新策源地。同時,優化科技創新資源協調機制,強化對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共性技術突破的支持,鼓勵和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發投入力度,強化融合創新載體建設,實現梯度協同的創新要素配置。此外,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根據創新階段和目標的差異性,進行分類管理,不斷完善科技評價與激勵機制,打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氛圍。

  (作者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