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制造強國:從規模領先到實力領跑

黃 鑫
2025年10月09日09:16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制造強國:從規模領先到實力領跑

  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已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門類體系完整優勢更加明顯,在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大多數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制造的規模領先。

  “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規模優勢持續夯實,創新動能更加澎湃,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基礎更加牢固,由大向強的步伐更加堅定。

  產業基礎更牢固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2020年至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長到40.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33.6萬億元。“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達8萬億元,對全球制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

  創新投入穩步提升。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6%,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產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進入到“跟跑”加快、“並跑”增多、“領跑”涌現的新階段。“嫦娥”落月、“天和”駐空、“北斗”組網,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在世界上“數得著”“叫得響”的創新成果。

  產業升級步伐加快。2020年至2024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年均增長7.9%和8.7%,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升至34.6%和16.3%。新能源汽車去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業國際市場份額持續領先。產業含“綠”量也在持續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不斷降低。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介紹,通過全力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鏈條推進技術創新、成果應用、生態構建,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急需基礎產品實現工程化產業化突破,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船舶等重點產業鏈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同步形成百余項標准和千余項發明專利,產業基礎薄弱問題逐步緩解,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穩步提升。

  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分析,“十四五”期間,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急需基礎產品實現工程化產業化,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穩步提升,特高壓輸變電、船舶、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的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有了較大提高,重點產品使用壽命明顯延長。2024年,我國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93.93%,較上年提高0.28個百分點﹔形成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全鏈條推進制造業技術創新、成果應用和生態構建,深化國際合作,產業鏈供應鏈應對風險能力不斷提升。

  “我國構建起更緊密的產業協同網絡,上下游企業通過數字化平台實現需求對接和產能共享,縮短研發周期和交付時間。這種協同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增強了產業鏈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例如在關鍵零部件供應緊張時,國內企業能快速調整生產計劃,保障產業鏈穩定運行。”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說。

  實數融合更深入

  面向企業智能,聯想率先發布了第一個企業超級智能體——聯想樂享,今年5月7日上線后第一周即推動訂單轉化率提升了30%。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表示,個人智能的未來,是讓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的超級智能體﹔企業智能的未來,是讓每一家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硅基戰隊”,人類社會將加速邁進“人智共創”的時代。

  面向高端裝備產業,浪潮雲洲提供任務自主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場景的專業大模型和智能體應用,已覆蓋智能機器人、工程裝備、工業母機、計算裝備4個重點領域,實現高端裝備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例如,浪潮雲洲攜手濟南重工基於高端裝備行業大模型打造高端智能磨機,通過加裝多類傳感器與磨機管控智能體,幫助終端用戶企業產品質量提升5%,能耗降低10%,磨機產品預計單價提升10%,年銷量增長30%,顯著增強產品競爭力。

  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是制造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色。“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制造業,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加速應用推廣,人形機器人從“舞台上動起來”“賽場上跑起來”向“家庭裡用起來”“工廠裡干起來”進化。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從標杆引領走向規模推廣。智能制造成效明顯,建成了3.5萬多家基礎級、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雲明介紹,工信部編制印發12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建設14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加快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育“小快輕准”(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准化)解決方案1萬余個,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數字技術廣泛滲透制造業全流程,融入生產經營,貫通多元場景,數據產品和服務加速涌現。

  通過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我國培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超340家,重點平台連接設備超過1億台(套),服務企業近400萬家次。工業互聯網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打通了工業生產的信息大動脈,筑牢了制造業高效運行的數字底座,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通過扎實推進智能制造工程,我國建成7000余家先進級和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推動工藝、裝備、軟件集成創新。數據顯示,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470台/萬人,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智能制造裝備和系統解決方案取得群體性突破。制造業全面創新升級,產線切換靈活調整、自主調優﹔設備故障精准預測、遠程干預﹔產品功能按需生成、個性定義,標志著我國制造業邁入全要素協同的智能化新階段。

  綠色轉型更普及

  “十四五”期間,我國全力推進工業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提高2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不斷降低,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綠色建材、綠色船舶等綠色產品也得到大規模普及推廣。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工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偉畫卷描畫了亮麗的“四抹綠”。

  綠色能源應用更廣泛。目前,我國電解鋁行業每生產4噸鋁,就有1噸是使用綠電生產的。246個國家綠色數據中心使用的電力有一半以上是綠電。氫能在鋼鐵、石化等行業應用也實現突破,百萬噸級氫冶金、30萬噸級綠色合成氨實現全流程工藝貫通。

  綠色原料利用更充分。2024年,我國廢鋼、廢銅鋁等10種再生資源利用量超過4億噸,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利用量超過30萬噸。

  綠色制造體系更完善。工信部累計培育國家綠色工廠6430家、綠色工業園區491個。在綠色制造體系引領帶動下,涌現了一批能效、水效“領跑者”,一些企業技裝水平已走到世界前列。

  綠色產業優勢更凸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風電、環保裝備等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持續保持全球領先,在形成增長新動能的同時,也為全球綠色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

  趙剛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底色更足。鋼鐵、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生產鋼材中近3億噸來自廢鋼循環利用,綠色電解鋁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節能降碳成效顯著。

  辛國斌表示,將進一步提升綠色技術實力,開展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共性綠色制造技術攻關,加大先進綠色技術裝備應用。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工廠提質擴面計劃,培育建設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強化產業政策綠色導向,加強綠色低碳標准的供給和應用,強化綠色金融等政策賦能,進一步擦亮新型工業化的綠色底色。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