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氣化率超歐美”看戰略先機


點擊播報本文,約
我國產業和居民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插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近日發布的《中國電氣化年度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我國電氣化率約28.8%,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中國電氣化率已高於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預計到2030年,全國電氣化率將達35%左右,超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8個到10個百分點。這一超越,僅僅是數字上的領先,還是預示著一場更深層次的國力角逐?
電氣化率,是指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它是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作為優質、高效、清潔的二次能源,電能大規模應用和替代其他能源,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助力“雙碳”目標達成。
高電氣化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不同能源品種具有不同的經濟效率,相較於煤炭、石油等能源品種,電力經濟效率最高。這意味著,同樣的能源使用量可以實現更多的經濟產出。電能還可以高效便捷地轉化為其他能源,如熱能、機械能,還能實現精密控制。企業通過電能替代,可以大幅提升能效水平,減少綜合用能成本。電動汽車、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高端精密制造等新興產業,更是高度依賴穩定、廉價的電力供應。我國電網的強大穩定性和高電氣化率,是背后的關鍵支撐。
高電氣化率是能源安全的“壓艙石”。我國“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依賴油氣進口的傳統能源路徑存在天然風險。電氣化與可再生能源結合,正在重構能源安全格局:“十四五”時期,我國風光裝機規模從5.3億千瓦發展到約17億千瓦,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5年間,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14億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這種轉型帶來的安全感,在全球地緣政治動蕩頻頻引發區域能源短缺和價格波動中越發凸顯。
高電氣化率是綠色轉型的“主航道”。電氣化是終端能源消費側實現低碳化的主要方式,國際能源署提出要將電氣化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路徑。我國用電動汽車替代燃油車、電爐取代燃煤鍋爐、電採暖替換散煤燃燒,每一步都在推動污染物和碳排放強度下降。這種轉型不僅是履行減排責任,更是搶佔發展主動權。隨著全球碳關稅壁壘逐漸成型,高電氣化率支撐的低碳產業鏈正讓中國制造獲得新的競爭優勢。
電氣化率的領先也在幫助我們掌握更多國際競爭話語權。在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設與調度、電動汽車充電標准等領域,我國憑借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工程實踐,已成標准制定的重要力量,這種優勢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國際競爭力。
肯定成就的同時,我們也需正視電氣化率領跑背后的挑戰。電氣化率高的前提是電力要“綠”。當前,我國火電仍是電力供應大頭,我們要繼續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佔比,電力來源的清潔化轉型任重道遠。風光等新能源的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對電網穩定性與靈活性提出了極高要求,如何破解“清潔—安全—經濟”的不可能三角,考驗著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智慧。更重要的是,能源轉型帶來的成本分攤問題需妥善處理,既要保障民生用電的可負擔性,也要維護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這需要精准政策調控與市場機制創新。
電氣化率超越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是我國在能源與產業革命交匯點前瞻布局的必然結果。展望2030年電氣化率達35%的目標,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將從“用多少電”轉向“用什麼電”和“怎麼用電”。這將是一場關於技術、政策和商業模式的更高級別競賽,而我們已經佔據了先發優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