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值守 遠程集控 智能診斷
無人化風電場來了


點擊播報本文,約
十月的寧夏,天高雲淡,碧空如洗。從銀川出發驅車兩個小時,便可抵達中國首個無人化風電場——三峽能源寧夏同利第三風電場(以下簡稱“同利第三風電場”)。眺望遠處的戈壁灘,高達百米的風電機組在風中挺立,而場站內“監督”它們進行電力生產的,竟是無人機、機器狗等智能機器。
同利第三風電場自今年4月啟動全智能化試運行以來,成功實現三大跨越:管理模式從依賴人工升級為人機協同,運維方式從人工巡檢轉變為機器巡檢,檢修策略從被動響應優化為預警維護。
“同利第三風電場已然成為智慧能源領域的標杆。”北京金風慧能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輝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無人化風電場不僅推動風電運維模式從“人防”向“數防”“技防”轉變,還通過標准化、模塊化技術路徑,推動風電產業向智能化轉型,為行業智慧化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重塑風電場管理模式
長期以來,人員依賴度高、安全風險突出、運營效率不足是困擾風電場運維管理的三大痛點。傳統模式下,一個裝機容量為10萬千瓦的風電場,需配備1名場站負責人、8—9名檢修人員,才能維持日常運轉。但這種高度依賴人員管理的模式在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張的背景下,已然難以維系。
特別是當前,新能源的增長點集中在我國風電資源密集的西北“沙戈荒”地區。遠離城市的風電場面臨“招工難、留人難、培養難”的困境,人力成本攀升與運維效率低下構成新的矛盾,智能化運維成為破題關鍵。
在同利第三風電場,記者看到,當檢修員李旭強發出指令,無人機機巢便緩緩開啟,一架智能巡檢無人機騰空而起,不到15分鐘,就完成了上百個點位的日常巡檢任務。李旭強告訴記者:“利用無人機攜帶的熱紅外和光學影像設備,我們能迅速輕鬆地識別出風電設備的‘病症’,並及時‘治療’。以往需要兩周才能完成的巡檢工作,現在僅需一周就能高效完成。”
與無人機相匹配的是智能運檢系統。“若需查看裝機數據,可隨時切換相應模塊,無人機自動巡檢畫面也可一覽無余。”說話間,李旭強切換展示屏畫面,無人機的巡檢畫面、規劃飛行路徑與實際航跡盡收眼底。
相較於傳統新能源場站,同利第三風電場在運維模式上實現了根本性突破。這種運維模式深度融入生產業務,構建了從數據採集、分析決策到執行反饋的完整閉環流程。這種管理與技術的高度一體化,正是系統實現持續、快速優化的核心驅動力。馬輝說,無人化解決方案以“無人值守、遠程集控、智能診斷”為核心,重塑了新能源場站管理模式。
當前,我國風電場運維已經走過了從L1(純人工運維)、L2(少人化運維)到L3(無人化運維)的三次系統性升級,智慧運維的規模化部署有利於顯著提升場站管理水平。實踐對比顯示,若某區域有5座5萬千瓦風電場,其全面應用L3級解決方案后,全域可比傳統場站節省用工20人,顯著提升人機效能,讓一線人員從“維修工”轉變為“管理員”。
搭建“雲邊端”三級架構
《關於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7年,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模式﹔《關於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推進能源裝備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政策推動下,風電產業智能化升級進程提速。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刻賦能風電產業,推動其從設計、制造到運維的全鏈條智能化升級。
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張特明告訴記者,規模化發展與精細化管理,是風電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同利第三風電場通過“雲邊端”三級架構與智能化運維體系,有效解決了傳統風電場效率低下、安全風險高、運營成本高等行業難題。
張特明進一步解釋,“雲邊端”三個層級各司其職。“雲”是整個架構的“大腦”。位於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部的數據中心,匯聚全國風電場的海量數據與頂尖算法,如同一個永不疲倦的“超級專家”,負責深度思考和全局決策。“邊”是新能源場站,如同利第三風電場,扮演“現場經理”角色。它既能管理風電場所有的智能設備,進行快速響應和本地化分析,也能隨時向總部“大腦”求助,獲取更高級的智慧支持。“端”是現場感官與執行體。風電場裡的無人機、機器狗、傳感器和攝像頭,就是系統的“眼睛”“耳朵”和“手腳”。它們負責實時感知現場的一切,並精准傳遞信息,同時執行下達的指令。
張特明說,搭建“雲邊端”三級架構,關鍵是要解決傳統運維模式的一個核心痛點——如何將工程師的寶貴經驗轉化為可傳承的知識資產。以往,一位工程師的寶貴經驗可能隨著其退休或離職而失傳﹔現在,這些經驗被編譯成算法,持續整合到雲端算法庫中,成為企業可傳承的寶貴資產。更重要的是,依托雲端與邊端的資源互通機制,已証實的有效經驗能實現“無限復制”。一旦某個風電場創新出更好的運維方法,雲端就能將其標准化,並快速推廣到其他風電場,實現“一地創新,全網共享”。
“未來,風電場實現無人化的關鍵,在於裝備具備‘免維護’能力,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設備的自動檢修與故障排查。”馬輝認為,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需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強化設備的預防性維護能力,就像監測人體健康一樣,提前感知設備潛在的健康問題,實現及時預警,這對於真正實現無人化至關重要。
穩步推廣標准范式
當前,全球大規模新能源基地尚無智慧化運維的成熟經驗。面對這一挑戰,同利第三風電場“雲邊端”的應用與推廣,採取循序漸進的技術落地策略——三峽能源在同利第三風電場完成技術試點與驗証后,在寧夏、甘肅、青海推廣建設新能源無人化場站,並推進產業化應用。
同利第三風電場不僅驗証了智能運維方案的技術可行性,更探索出一條新能源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型路徑。2025年7月,三峽能源正式發布行業內首部《智能場站規范化建設推廣白皮書》。這份文件系統闡述了智能場站建設的轉型需求、頂層體系架構、核心技術方案、具體實施路徑及長遠發展前景,為行業未來智能場站的建設與推廣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和標准范式。
目前,白皮書的推廣工作已全面展開。三峽能源正以同利第三風電場為實踐樣板,在更多新能源場站場景中推動相關經驗規模化應用與落地。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人化場站建設方案並沒有適用於所有電場的統一標准模板,而需根據各電場的管理側重進行差異化定制。在馬輝看來,若電場設備可靠性較高,對升壓站等區域可實現每月或每季度一次巡檢,就不必完全追求無人化。無論是改造還是新建,主流策略應當是先滿足風電場的高頻巡檢需求,再逐步推進智能化替代。
“可以預見,未來風電管理必將從分散式向集約化轉型,實現人力資源、備件資源、數據資源的跨場站優化配置。”馬輝說,有了標准范式,在政策與技術的雙輪驅動下,中國新能源產業將以智能運維為突破口,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