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糧食資源利用更充分,節糧減損氛圍更濃厚
耕好“無形糧田” 守護糧食安全


點擊播報本文,約
10月16日是第四十五個世界糧食日,所在周是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主題為“糧食節約 人人有責”。當天,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農業農村部等部門集中發布了一批“糧食節約 人人有責”典型案例,並向全社會發出糧食安全主題倡議。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我國糧食儲存減損更加有效,正在由安全儲糧、減損降耗邁向綠色優儲、保質保鮮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糧食資源利用更加充分,節糧減損氛圍更加濃厚。
強化科技創新,保障糧食節約減損
糧食機收和儲存環節作為糧食產后鏈條的關鍵節點,其節約減損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糧食從田間到倉房的最終實收量。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劉煥鑫表示,要加快糧食節約減損技術創新、產品應用和裝備升級步伐,充分發揮科技賦能作用。
在河南洛陽,一輛威風凜凜的“大塊頭”正在田間搶收玉米。這是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新型低損高效聯合收獲機,搭載自主研發的糧損機械測試驗証平台,能有效降低機收損失率。
過去,機收糧損檢測都靠人工完成。“糧損機械測試驗証平台的研發落地,實現了糧損檢測由人工向自動化的轉變。”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郭志強說,平台可實現全程機械化、自動化,對收獲機的排出物再次脫粒、篩選、稱重,並在30分鐘內完成糧損測試計算,精確量化各環節中“看不見的損失”。
數據顯示,我國2024年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機收損失率分別為0.93%、1.76%和2.06%,比2021年降低1至2個百分點。
在遼寧鐵嶺,越來越多農戶用上儲糧“神器”,告別“地趴糧”,讓新糧住上“新房”。鐵嶺市糧食科學研究所所長熊芳芳說:“我們將糧食風干倉與立體儲糧倉進行組合應用,增加了農戶儲好糧、賣好價的底氣。”
近年來,我國扎實開展糧食節約減損技術研發和應用,如建立國家級科研平台“糧食儲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首批59家糧食倉儲企業開展綠色儲糧標准化試點。依托科技創新平台基地,糧食節約減損取得顯著成效,農戶儲糧的損失率降至約3%,比10年前降低5個百分點﹔在糧庫儲糧環節,糧庫儲糧周期內綜合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
挖掘副產品潛力,提高糧食利用效益
如何能不浪費一粒小麥的所有營養物質?在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一粒小麥的“分身”之旅在數智監控下進行。
在這裡,通過皮磨、渣磨、清粉和心磨系統,小麥會變成7份不同特性的原粉、兩份粗細各異的麩皮、一份次粉和一份麥胚。
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桂玲展示了小麥的11個“分身”,“制粉車間有300多根粉管,讓一粒小麥的每一部分都發揮更大價值。”
小麥被加工后的副產品,如麩皮、次粉和麥胚,則會被運往下游企業,轉化為功能性食品、工業原料、牲畜飼料等,實現循環再利用。
作為糧食機械裝備企業,邁安德集團有限公司依靠自主研發智能裝備,深耕多出油、出好油。“我們的E型浸出器能把豆粕裡的剩余油量降到0.5%以下。如果一條生產線的日產能是5000噸,每天就能多產出8噸植物油。”公司工程師梁椿鬆說。
提高糧食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糧食安全的“防火牆”才會更加堅固。“十四五”以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組織制修訂一系列質量標准,引導企業合理掌握加工精度、積極挖掘副產物綜合利用潛力,在高效用糧、提質減損的同時,有力促進營養健康消費。
推動全社會參與,抵制餐飲浪費現象
節糧減損,消費環節大有可為。《關於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糧食節約行動方案》《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先后出台,系統部署全社會糧食節約工作。
從學校餐廳到機關食堂,從家庭餐桌到店面餐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風尚。
在江蘇常州遙觀中心小學,師生們節糧愛糧的故事在校園裡不斷上新。“師生把愛糧惜糧的價值認同,變成了‘節約一粒糧’的實際行動。”遙觀中心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丁雄鷹說。
取餐環節,推行按需取餐、按克計價﹔利用智慧程序分析師生就餐偏好,為標准化菜單和精准匹配原料採購數量提供數據支持……節約減損,中國人民大學有妙招。“我們建設的全鏈條數智治理體系覆蓋食品原料採購、驗收、加工、出品及反饋各個環節。”中國人民大學餐飲服務中心主任耿曉琛說。
在餐飲消費市場,合理點餐、剩菜打包等行為愈發普遍,小份菜、防浪費成了餐飲外賣常態選擇,節儉辦宴席成為新風氣……全民節約意識明顯提升。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卡洛斯·阿爾德科表示,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有利於推動形成全社會節約糧食的良好風氣。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7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